今天跟着原来上班的系里的团委学生会主要的30位学生干部去开展素质拓展活动。这也是我参加的第一次户外素质拓展,以前也搞过,但都在校内。也算圆个小梦,因为自己一直提倡学生干部多搞一些这类活动,提升学生干部自身综合素质,从而带动组织和身边同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除去游戏环节,实际开展的项目只有三个:60秒极速、电网、毕业墙攀岩。考验的核心素质是团队协作,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流水账般记录没什么意义,就简单谈谈给我印象或者触动最大的两点:一是做成一件事方法很重要。何谓做成一件事?我的理解是达到既定的目标,即通常情况下就是按原定的标准完成任务。何谓方法?百度百科解释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是的,这就是方法。关键的不是弄懂方法的概念,而是在决定去完成某一件事之前想到“方法”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就是我们内地人来沿海旅游玩乐,吃某种海鲜,比如螃蟹,面对这货你一定要先明白螃蟹的吃法是怎样的,而不是拿着就直接往嘴里放,那样很可能就连壳带肉、能吃不能吃的都进了肚子,这下可爽了,明天你就得为自己愚蠢的行为付出代价。做事也是如此,一定要养成行动前在自己脑子里问问:这事儿怎么干才能达到目标?有没有什么技巧或者关键之处需要注意?否则,很可能使了浑身劲人累得精疲力尽,不但没达成目标,反而把事情搞糟了;即便没这么严重,也很容易一毛钱的事儿花了一百块。做科研也是如此。假如一件事要十分钟完成,宁可先花上一两分钟思考,再去行动,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人类智力活动上也是适用的。重要的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关键性的东西——思维模式。
二是敢于打破固有思维。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事情倒过来想想或者多请教。在电网时,一开始我们都把同学的脚先送过网,但发现那样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尤其是体型魁梧的家伙。突然,我在想假如把头先放进去会不会更容易,因为上半身更容易触网,一试果然管用,虽然还是会有失败的,但概率小多了。所以,在行动前的思考中我们要敢于去打破固定的思维,朝着另一个反向想想,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尤其是在做那些我们常做以至于习以为常的事情时。举个例子:以前,我剥香蕉总是从尖顶往下剥,说实在运气不好时真的很难剥,把香蕉蹂躏一番才能剥好,后来有次我问卖香蕉的老板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迅速剥香蕉,他告诉我从根部的棒那儿往下撕会很容易。我可从没这么剥过也没见人这么搞,一试才知道这比用刀子啥都快很多,毫不夸张地讲剥一根香蕉只需要不到2秒时间。
这就是今天的收获,虽然以前也意识到这两点,但首次总结出来。做事要讲究方法,行动前先思考;做事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把事情倒过来想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