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遣

作者: 阮喜军 | 来源:发表于2020-12-08 06:48 被阅读0次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赏析:

该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具体生动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为了押韵而已。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这两句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狂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

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的独特性。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这样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有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

一是情感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

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叠,但前“愁”字属名词,后“愁”字乃动词,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叠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叠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在小诗中似乎是最突出的。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陶冶情操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

诗名《自遣》,是自行排遣宽慰的意思。解读此诗,关键全在于诗人将“愁’和“恨”排遣掉了没有。而诗人之“愁”和“恨”是社会之愁,家国之愁,这种愁是诗人自己难以解决的。上书,皇帝不听;劝说,皇帝不理;讽谏,皇帝会恼怒。那诗人怎样排遣,是采取了不理、不采、不合作、不发言的态度。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虽带有一定的消积成分,然而大多的知识分子都不发言,都不合作,那“此时无声胜有声”拥有很大的力量。

相关文章

  • 自遣

    拥灯夏夜独幽思,辛苦笔耕难约期。 休道小楼书万卷,胸藏抱负有谁知? 1993.7(87)

  • 自遣

    ※作诗太臭,聊以自遣 半生不知所以然,四十五岁学画符。 无才无情无所畏,越画越多越心虚。 李杜诗成风雨惊,班马赋落...

  • 自遣

    三十年前二十三,书生意气尚雄谈。追风自诩功名马,作茧何期老大蚕。 耿耿初心灰后冷,欣欣好梦醉中酣。元龙楼下春依旧,...

  • 自遣

    以前读过张爱玲的一篇文章,讲她听闻某位作家故世的消息后感到高兴,原因是他文章写得不好。当时觉得这么说似乎很残忍。可...

  • 自遣

    唐代: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 自遣

    年少好清狂 梦想常飞扬 几多情未了 头发己掉光 奈何愿未遂 方知本领荒 今迷唐宋韵 捉笔难成行

  • 自遣

    破言清酒可无尘, 独酌月下笑无人。 知有小视追相忆, 幽然寻冥也消浑。

  • 自遣

    春来百花竟芳华,挥别晋江到莞城。 千里奔波急匆匆,前路难料心惶惶。 油盐酱醋脑中飘,锅碗瓢盆响叮咣。 披星出门戴月...

  • 自遣

    《七律·自遣》 自小家贫志不穷, 诗书博览气如虹。 寄身山水修禅道, 舍念红尘远世风。 浊酒频斟尤自乐, 清茶慢煮...

  • 自遣

    自遣 (作于2011年秋) 此会何年不可期,但见中庭星正稀。 春来蜂蝶纷纷聚,争上去年末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jo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