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履行中道 老法師(太上感應篇五十ㄧ集)

履行中道 老法師(太上感應篇五十ㄧ集)

作者: 寂趣音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21:20 被阅读0次

佛家的教學,最重要的是要教人認識自性。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禪宗所講的「本來面目」,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的自己,這一樁事情認識清楚、搞明白,這個人就叫做佛,他就成佛,他就證果;證是證明這個事實真相。這樁事情對凡夫來說,確實有相當的難度。難度的形成,是無量劫來的迷惑,生生世世累積的錯覺,沒有辦法一下把它捨掉。所以佛祖雖然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我們聽了也會點頭,也覺得不錯,可是在境界裡面依舊轉不過來,這就是我們不能夠明心見性,不能夠在這一生成就關鍵的所在。

因此,在教學當中,解行決定是並重的。清涼大師說得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都是修學過來人的真心話。我們現在修學,問題也就是出在這個地方。

許多人很用功修行,對於教理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依然是迷惑顛倒,自己覺得修得不錯,戒也持得很好,也能夠修定,定的功夫也不錯,可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依舊沒有放下,所以還是有很大的障礙,「清淨、平等、覺」還是得不到。

另外一類的人,在教理上很認真下功夫去研究,也是相當通達明瞭,也能夠講得天花亂墜,煩惱習氣還是斷不掉,問題在哪裡?就是偏在一邊。

修行要用中,佛家講中道。「中」是什麼?中是不偏在任何一邊,解行相應,這就是中道。解幫助行,行幫助解,古人比喻,像鳥有兩個翅膀,牠才能飛;車有兩個輪,這個車才能走。一個輪,一個翅膀,飛不動,這個道理很明顯。「解」是什麼?我們講的看破,看破就是明瞭。「行」是什麼?行是放下。

我們講持戒,持戒是行門,參禪是行門,念佛是行門,做的是不錯;可是煩惱習氣沒放下,這種行門是表面的,也能得一點好處,三界有漏的福報。什麼叫「有漏」?因為你的煩惱沒斷,煩惱是漏,你修行功夫裡還夾雜著煩惱,所以就把它變成福報了。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教人著重實質,實質是外表如法,內心清淨,萬緣放下,一塵不染,這個功夫要解得透徹才能做到。

因此釋迦牟尼佛當年在 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解裡有行,解跟行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我們現在麻煩就是把解行分作兩樁事情,解裡沒有行,行裡沒有解。

世尊教學是解中有行,行中有解。

行中有解,就是像惠能大師所講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行中有解,常生智慧。

解中有行是怎麼一回事情?隨文入觀,那是解中有行,隨著經典,自己的思想觀念就改變了。

讀經,經上不只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見解而已,我們讀了,隨讀隨變,心理產生變化,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這是「隨文入觀」,這種方法就是履行中道。

「中」是因,我們要行中,要效法諸佛菩薩的用中,他們都會用中,中是真心,用真心,一絲毫都沒有偏邪,得的果是「和」。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真樂是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的。真正第一個因素,就是你要懂得用中。什麼是「中」?公就是中,私就是偏邪。念念利益眾生,利益社會,這是中。言語造作,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你用中。

《楞嚴經》上阿難尊者開悟之後,他說:「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是用中。什麼叫「將此身心奉塵剎」?「塵剎」就是法界一切眾生,「奉」就是奉事,用現在話說,就是服務。「身」是什麼?口說法,身做榜樣,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 「心」是什麼?心裡面所思的,無非是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為什麼這樣作法?佛的教誨完全明白了,真正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整體,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

阿難尊者這兩句話,諸位仔細看看,那就是證法身了。不證法身,這個話說不出來,這種念頭、行為不可能發生。唯有證得法身的人,他有這種思想,他有這種行為。他能夠這麼做,為法界一切眾生獻身心來服務,不是佛陀鼓勵他的,不是別人勸導他的,他是自動發心的。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教學的成就,佛陀教育的成就。

佛陀教育的成就,就是自動自發、捨己為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諸位想想看,世出世間還有什麼教育能跟這個相比?

你是天之子,你要替天行道,你要「存天心」,你要「行天道」。「天心」是什麼?中國古書裡常講「天心無私」。你有私心,那是凡夫,那不是天神。中國人對於神定義為「大公無私」,這是神。所以神是公平正直,一個人一生公平正直,死後就作神。也有說「聰明正直」,這個人作神。聰明是智慧,存天心就是存無私之心,我們前面講的存忠孝之心,這是天心。

行天道,「天道」是什麼?仁民愛物,以仁慈對待一切人民,以愛心對待一切萬物;換句話說,他能把「忠孝」落實,這是行天道,這個人稱天子。他的心跟天神、跟上帝一樣,他的行為也跟天帝、上帝一樣,這個稱天子、群眾的領導人。落實在事相上,那就是他懂得用中,用和,用平等,用安樂;用安,真正得到樂,社會安全,人民樂利。這是君道,是有社會領導地位的人,他所行的大道。這是說明「忠孝」兩個字,在君道裡如何落實?領導人應該怎樣行忠行孝、盡忠盡孝,我們要深明這個道理。

出家人雖然不是居於領導的地位,但是我們的職責是教學,我們沒有領導社會群眾,我們要教導社會群眾,我們要幫助一切大眾明瞭這個道理。個人在個人自己本分上,盡忠盡孝,行忠行孝,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的身分就是從事於社會教學,而且是義務的(義務是不求報酬),我們深入社會去勸化、去教導,沒有形式。我們細細的思惟觀察,世尊當年在世並沒有建學校,也沒有教室。釋迦牟尼佛在哪裡上課?草原、曠野,找個石頭坐下,學生們圍在一圈,是這個教學法。學生們明白了,覺悟了,各個人到村莊裡教化眾生,你說這個多自在!完全是回歸大自然,這是真正的

相关文章

  • 履行中道 老法師(太上感應篇五十ㄧ集)

    佛家的教學,最重要的是要教人認識自性。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禪宗所講的「本來面目」,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的自己,這...

  •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間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算減則貧耗,多逢...

  • 【鄔松】 我喜歡你(2)

    班小松攔住陶老師,陶老師:班小松你要做什麼?松:你不答應我就不走。陶老師: 我是不會答應你的! 就算我答應,大...

  • 你愛,是因為你開心

    今天應老師就我提出的問題寫出來這篇文章。我提出的問題跟我前兩篇簡書有關,我表達了我的想法和擔憂: 應老師一針見血,...

  • 关于墙绘

    接觸墻繪應該感謝我的心理學老師,讀書那會,學校搞了個心理咨詢室,白白的墻很空,心理學的老師讓我試試在墻上畫一畫,可...

  • 有关归属感

    人的歸屬感應該是後天建立的,父母付出愛, 子女才會對家庭有歸屬感;同學老師相處愉快,互相尊重,才有對學校的歸屬感;...

  • 2020-10-04

    《太上感应篇》读后感 《太上感应篇》是佛教高僧印光大师推崇的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字词解释是道家鼻祖老子,感即召...

  • 應天門龜鹿二仙膠(五味)

    應天門龜鹿二仙膠(五味) 台灣堪輿、中醫及五術名師(山、醫、命、相、卜)應天門之掌門人吳極老師 祖傳配方,由弟子玄...

  • 太上感应篇每日经句分享

    《太上感应篇》第120集:“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太上感应篇》列举了26条善...

  • 2017/3/11 王靜蓉《與春神相遇,與真我相會─天使心法雙C

    每當我走進王靜蓉老師的恩典教室,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感動。 來到教室裡的人,大部份是老同學,跟著老師學習的時間5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履行中道 老法師(太上感應篇五十ㄧ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jr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