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世界里的情感表达

孩子世界里的情感表达

作者: 瑜君有约 | 来源:发表于2022-03-23 22:54 被阅读0次

    日记原文(一):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今天是邻居老奶奶的忌日,他家里人给老人请了一只音乐队来表演说唱。周围的人们好像都在笑。似乎没有人是沉浸在悲伤中的……

    虽然开心是好事,但这毕竟是忌日,我觉得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想到这,我心中不免悲愤了起来。同时我在想: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情感呢?许是那位老者生前待我不薄?

    邻居老奶奶老了,腿脚不好,时常坐着轮椅。我有空就经常推着她去晒太阳。我们会一直聊天,聊各种话题。如,她儿时的经历,她见过的奇珍异宝,天上的鸟,地下的虫………

    我们仿佛有谈不完的话。我叽叽喳喳给她讲城里事,天上星,海底鱼时,她就是最好的倾听者。她有时不在外面晒太阳,就窝在家里歇着。这时我去家里找她,她就会乐呵呵地拿糖、瓜子儿、牛奶、面包,往我怀里塞啊,我都说了不要了,她还给。她身边总有一些小东西啊,有很多稀奇玩意儿是我从未见过的。在她看来,也在我看来,那些小东西,就像我俩珍藏的珍宝一般!她时常说我就像她的小孙女一样,是经常给她快乐的人。她笑起来两眼弯弯,那时就连她脸上的皱纹也变得不那么难看了,倒给她增加了几分慈祥……

    就是这样的一位老者,据说之前是一位老师呢。

    后来,我上了初中了,不能天天回家,就只能星期天回去。而在我开学第一个星期回去时得来消息,那位慈祥的老奶奶去世了,永远睡了,睡得很沉……

    当时我在想:她临死前想的是什么呢?有没有想我呢?

    我带着这份悲伤,看完了演出,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孤寂的背影与身后人们的笑声,一点都不协调……

    “人与人的悲欢是不相同的,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也许这份负面情绪会一直压在心底吧?

    昨天参加完本家堂叔的忌日,那种情绪的低落似乎还没完全褪尽,今天批改班上孩子的日记,这篇文章又把我拉进了昨天的情绪中……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这个女孩子内心情感是非常细腻的。女孩儿对于一位老者生时的陪伴、逝后的怀念是那么真实、真切、真挚!如果心底没有一份柔软的善良,又怎么能有这样的情感体验?

    这才是更应该珍惜的,也是最宝贵的。

    日记原文(二)

    今天妈妈一大早接了个电话,然后就马上换了一身暗色的衣服,带着我们去姥姥家。

    一进门我就明白了一切。

    摆放的花圈,痛哭的亲人,黑白的照片……

    我知道我那疼我爱我的姥姥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院子里来来往往的人中,我看到八岁的聪聪,自己一个人躲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一脸的茫然和无助。

    他是姥姥最疼爱的孙子,是我舅舅家的小儿子,我的小表弟。

    他看见我在那儿看他,便向我走了过来,把我拉到一旁,用他稚嫩的童声问:“哥哥,你知道我奶奶她去了哪里吗?我怎么到处都找不见她?”

    我呆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接着,他又问:“哥哥,这儿为什么摆着奶奶的一张黑白的照片啊?摆彩色的不好看吗?”

    看着他那天真的脸,我不忍说出真相……

    过了一会儿,聪聪的妈妈来叫他去写作业。聪聪带着一脸的天真和茫然,一步三回头的在妈妈的拖拽中,离开了我的视线………

    后来,我在他日记本上,看到了他那天写的一首小诗,是思念奶奶的。

    我帮他大概修改了一下。小诗如下:

    奶奶,你去了哪里?

    今天,

    放学回家的我,

    没找到奶奶。

    奶奶住的屋子里

    多了一副棺材,

    多了很多“白人儿”;

    奶奶住的院子里,

    多了一些花圈,

    多了一张照片;

    门里门外,

    除了多了许多“白人儿”,

    还多了些

    吹响儿奏乐的人,

    还有断断续续的“呜呜”的哭声……

    奶奶的房间里

    就是没有奶奶

    为什么呢?

    我不知道

    奶奶到底去了哪里……

    但哥哥告诉我说

    以后再也见不到奶奶了……

    我非常伤心,

    以后

    我真的就无法再见到

    我那温柔的奶奶了么?

    这是班上那个胖嘟嘟的小男生写的日记。歪歪扭扭的字迹,不时涂改的痕迹,都遮盖不住真实情感的流露。

    从并不太长的日记中,读出了这个孩子内心的伤感,而他那个八岁的小表弟才是更让人心疼!

    由此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男孩儿八岁了,从理论层面来说,应该对人的死亡有一点点的了解了。可是这个八岁小男孩儿,看到家里发生的这一切,却似乎没有意识到奶奶的去世意味着什么。看来这个孩子的父母从没有对孩子进行过死亡教育。不仅如此,这样的日子里,妈妈面对这个小男孩儿的迷茫和伤心,竟然还拽着孩子去写作业!我也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死亡教育其实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避开的一个课题。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能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另外孩子对死亡的认知也是随着年龄慢慢越来越全面的。

    比如,3岁以前的孩子,只能感知死亡是不存在,除了少许的恐惧,没有太多的感受。

    而孩子到了4到6岁,对死亡就有了感觉,但是还没有确切的概念。他们的内心是懵懂的。这时候,大人的解释,会让他们内心有一个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父母要尽可能的帮助孩子建立内心的安全感,让孩子对分离产生的焦虑尽可能的减少。

    而7岁以后的孩子,则会对死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知道死亡就是永远离去。

    死亡教育并不是我们应该避讳的,相反,父母需要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给予正确的教育。大人可以正确的跟孩子谈死亡,告诉他们,死就是一种正常的消亡,是一种永远的离开。死去的人,不是不爱他们了,而是把爱用来变成他们成长的储备力量,让孩子想哭就哭出来,自己会陪伴着他们。这样孩子一是不会对死亡有太多恐惧,二是孩子伤心了就大声哭出来,避免悲伤的情绪宣泄不出来而被积压在内心。

    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不一样的认知,大人可以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给他们讲述死亡,引导他们学会正视死亡,尊重生命,快乐生活。

    比如,对于3-5岁的孩子向大人发起提问“什么是死”“死后又会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时,大人可以用“善意的谎言”,解释疑惑又不让孩子觉得恐怖和害怕,满足他们当下的好奇心即可。重要的是父母坦然的态度。

    比如可以跟孩子说:奶奶累了,是去休息了,是去天堂享福了……她睡着了,要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而对于5-7岁的孩子,还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方式跟孩子解释死亡,或者用绘本,动画故事里的分离场景来帮助孩子理解。比如“奶奶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就是一种很好的比喻方式。

    对于7-10岁的孩子,绘本仍然可以当做释放悲伤情绪的途径,而且选择也可以更偏向故事情节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了就是没有了,就是不会回来了。这时大人的“善意谎言”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没用了,甚至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骗他。

    所以,当孩子因为身边的亲人去世而难过时,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安慰他“没关系”,更不是忽视孩子的情绪情感,让他像往常一样去写作业,而是要关注孩子每一时每一刻的情绪情感的变化,告诉孩子“伤心了可以哭出来”。接纳孩子难过伤心的情绪,孩子才能快速自愈。

    此时,父母还可以借此引导孩子珍惜健在的亲人,珍惜自己的生命。

    能够尊重生命的人才会被值得尊重,而适时的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的第一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世界里的情感表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kh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