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活的交换物

生活的交换物

作者: 大耳朵涂涂 | 来源:发表于2017-06-05 13:49 被阅读16次

    写作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轻易给出的回答,这些年,我就改变过不少种回答,认为这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手艺,是主体存在的证明,或者是经验与激情,是生活的韧性,也可能是一种语调和节奏本身,是一种思考方式和思考本身。作家是一种沉默的思考主体,尤其是没有拿出作品之前的潜在作家,并不能称之为作家,他看起来就是只吸收不产出的母鸡,无所事事的混子,这种人特别面目可憎。不以手艺而自居的,都有一副令人可憎的嘴脸,作家则是一种职业或得以有某种权威机构或一群人肯定,可以示人的东西,被肯定是一种“自然而然”,而称为“写作的人”是一种更诚恳的状态,对人的存在的一种限定,如同你是炼油这一工艺本身还是经营石油公司,虽然你都是石油产品生产者状态,但明显后者运作更方便,也更受意识形态保护。无意识写作状态,如写日记,并不受谴责,它不会过于耗费精力,有碍于生产劳动,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和利润,所以不被重视。

    写作不依赖于硬件基础或知识积累,成为了一种人人可以操作的手艺,而一个人留下多少作品、结集出版多少文本,成为一个人时间消耗的交换物,没有这种交换物便成为了能量不守恒的空挡,生活难以接受能量的流逝,这种文本是某一体系化的东西,给人安全和温暖的氛围,正所谓“一摞书稿是一回事,一本书是另一回事”。各自对不同文体的信赖,我一直认为诗歌是写作的重点,散文性只是解释,就像朋友间诗艺的交流工具,后来便发现对于学术工作者或思想家,他们的交换物是某一论文,或思想札记。从自己认同一价值到发现别人的价值与己不同,这是一个转变,比如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写诗,从未写过散文书评,更没写过小说,而2012年,2013年两年我又开始基本在写书评,没有写好,我不想让书评成为一种消耗品,被人作为书前导游,食用然后排泄,所以我所想的标准是与“于人于己有益”。于己有益,这是一种思考和札记,与人有益,这是一种可以独立于书之外的,有独立思考的东西,分拆可见的东西,我在书评中,并不谈书本身,而是书中所引发的思考本身。

    语言同时作为思和思的对象,既是不透明的思本身,也是透明的逻辑工具。比如哲学和小说两种文体,哲学在论述某一课题,我们很容易俯身而就,读后改变思考方式,读完你可以在书中摘录重点段落,读后可以写出思考的推导,它们的疗效也十分明显,却又难以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变得真实可感。而小说呢,比如《跑啊,高桥》,我读完就回头发现,一句摘录也没有,它没有名言名句可以概括(换言之,如果一本小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小说家干嘛不直接写出这一句话呢?),这样的小说不是需要我们那样去思考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非主题小说(区别于俄国、德国的一些小说),我们不是通过小说解决或阐释某一非此即彼的课题,小说可以是某种情绪本身,一种反讽或是戏谑,正如不需要你解释的生活。生活不符合起承转合、没有中心思想,我的生活没有什么需要解释说明的,仅仅是生活本身,我所有生活努力的结果,不是诗歌小说、论文,也不是房产、车、公司,也不是某一个可以概括的中心思想,我所把握的生活交换物正是我当下的现在,一种无结果、无目的的流逝本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的交换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mi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