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开始,就出现了多则熊孩子公共场合玩闹不止,被网友曝光上网的新闻。
左为网友投稿:北京地铁s1线,家长带着三个孩子,放任孩子在座椅上踩来踩去,劝了理都不理。。。
右为网友投稿:高铁上,三个小孩来来回回奔跑大声喧哗影响其他乘客休息,我去跟孩子的家长沟通,却遭到了一顿辱骂…现在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推出儿童车厢,不就是因为这些不负责任的父母家长吗?小孩子不懂事,大人还不懂吗?
这种”任性”的新闻屡见不鲜,我们还要让孩子任性下去吗?道德准则去了哪里?什么是“道德”?是天性?还是文化素养?
“道德”具有很强烈的行为规范,意思就是“大家/多数人都同意的行为”,“如果不这么做会受到大家的指责”。道德的产生最原始是为了整个社会团体的利益最大化。这种约定俗成,大家为了团体的共同利益,不得不遵守的行为规范,就是道德。
道德除了是社会文化塑造而来,也是与生俱来的。
1848年,美国,铁路领班工人菲尼亚斯·盖奇在一次意外中头部被钢筋插入,幸好即时捡回一条命。手术后,他原本具有责任感,在社区、在公司都是受人尊敬的好人,现在变得很冲动、没有纪律、会在社交场合出现脱序的行为。医师后来检视他的伤口,发现钢筋插到他大脑的额叶处,而此处正是自我管理能力展现非常重要相关的地方。
所以,道德行为既是先天具备也是后天养成,如果没有家长的引导,孩子还是会走差了路。你认为孩子不会撒谎吗?有数据表明,三岁的孩子每两个小时说一次谎,到了六岁,每九十分钟就撒一次谎。
撒谎的神经功能与孩子具备同理心的感受相似,都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色来想事情。孩子要对你撒慌,他要先设想,你会怎么想,然后要如何对付你的想法。这历程称为”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综合以上,道德行为的发展既是先天准备也有后天培养,孩子可能生下来就有一些道德本能,但父母的有效正确教导,时间会让这道德在孩子心版上逐渐成熟。
所以,道德行为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呢?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柯柏(Lawrence Kohlberg)认为应该有三个渐进历程:
趋吉避凶:
道德一开始是非常原始的层次,主要在于避免让自己被惩罚。例如,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不能吃饭。
考虑后果:
当孩子的心智逐渐成熟时,会开始考虑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开始依据大家能接受的原则去改善自己的行为。
依循原则:
最后,孩子开始会以深思熟虑、客观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础,而不再是为了趋吉避凶或能被同侪接受。
这历程就好比许多人开车会闯红灯,为了遏止这样的行为,十字路口开始有了摄像头,专拍闯红灯的车子,当驾驶员开车越线闯红灯,被摄像头拍照,罚了钱、扣了点,下次开车的时候就想到要小心(趋吉避凶),每当自己到了十字路口就会慢下车来,不敢任意闯红灯(考虑后果),久而久之,到了十字路口就养成习惯,自动慢下速度不敢闯红灯了(依循原则)。
那么,根据道德行为发展的历程,我们该如何教导孩子尚品德、守纪律呢?
昭告天下(什么是吉、什么是凶):
要让所有会照顾到孩子的人知道,你目前对孩子道德行为的塑造原则,透过清楚、一致的规则让孩子、让家人清楚知道,赏罚分明。
有过立罚(明确后果):
一旦孩子犯错,要立刻给予惩罚,让孩子知道这惩罚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要将孩子带到人少或无人之处,告诉孩子为什么会被处罚,避免孩子自尊心受挫,又能让孩子明了你的用意。
说明清楚(明确原则、辅助修正):
有过立罚,在于让孩子知道行为的矫正,但孩子若不清楚为何被罚,那么惩罚就失去效用,因此,要对孩子解释清楚,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其背后的意思是什么。例如,你不可以故意把别人要坐下的椅子拿开,这样他没有坐到椅子,跌了下去,会受伤,将来都无法走路,我想,你不希望自己因为无法走路而无法去踢你最爱的足球,对不对?
管教孩子的方法千百种,对每位家长,每个孩子都不同,然而,要培养一位有品德的孩子,父母所定的规则只要出自为孩子好,对理由有一致性的解释,孩子认为适合理且公平的,孩子自然会依循而不会抗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