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对抗都是不会说话引起的,而有对抗就没有合作;
而亲子间最需要的,恰恰就是合作,而不是在对抗模式中,我们凭借自身的优势,或强迫孩子屈服,或诱惑孩子顺从。
那如何才能摆脱对抗模式,走上合作之路?
答案就是:会说话,会呼应!
人都是对自己感兴趣,对别人的兴趣往往没兴趣,这就是人性。如果沟通过程中,也是如此,那合作就不可能产生,剩下的就是对抗。对自己感兴趣主要是对自己的感受,需求,观念和想法感兴趣。
事实上,在对方有情绪情况下,我们必须注意到:先情绪,再事情。如果对方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呼应和接纳,那你就无法拉近和对方之间的距离。因为对方没有感觉到被你理解。如果距离没有被拉近的话,沟通是不可能顺畅的。
这是导致对抗的第一个要素,你只关心自己的情绪,只对自己的情绪感兴趣,只对自己的感受感兴趣。
第二是只对自己的需求感兴趣,对别人的需求不感兴趣,还是说要崩溃了,不想再学了,这时的鼓励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只是满足了你不想让孩子不学的需求,而不是他的需求。
第三个因素是往往对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感兴趣,当双方的观念和想法不一致时,往往会强调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尤其当感觉到自己的自尊受威胁时,即使知道对方是对的,也不会去承认,嘴硬,心服口不服,这时往往采取的方式有两种:
1、消极的防御-尤其当力量不对等时,不说话,家长采取说教的方式,其实孩子不一定认可,当一个人被对方灌输一种观念时,他的本能反应就是抗拒,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对方去思考,不是我们告诉他什么是对错的,这是没有效果的,这标准应该是对方做出来的判断。
2、积极的反抗。双方意见不一致时,上来就是对方不对,对方就会积极地反抗,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和借口,或不说话,你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当我们忽视对方的感受,无视对方的需求,指责对方的不是的时候,对抗就产生了。根源就在于我们只对自己有兴趣,对对方的兴趣没兴趣,就没法合作了。正确的做法是对对方的兴趣有兴趣,暂时放下自己的兴趣,关心对方的感受,关注对方的需求,(感到遇到了困难),理解对方的想法,换位思考对方为什么那样想。
具体怎样做到对对方的兴趣感兴趣呢?那就是呼应-包括语言和非语言需求,把对方的感受,需求,想法和观念准确的表达出来反馈给对方。好比此时此刻我们进入了对方的世界,甚至夸张一点说:我们没有我,我就是他。所以要真正呼应的话,首先就是要站队正确,站在一个战壕里面,而不要站到对方的对立面去,呼应就是要暂时放空自己,对自己的兴趣放下,去关注对方的兴趣,对对方的兴趣感兴趣。增进双方的感情,拉近关系,教育就是搞关系。沟通就是为了增进关系,关系好了,什么都好说。呼应的第二个作用就是沟通的润滑剂,减少噪音杂音,消除不和谐。呼应的第三个作用就是让对方了解或修正他的情感体验,应该多关心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孩子知道学会辨识这种情绪,这对以后管理自己的情绪很有帮助。呼应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建立双方之间亲近的关系,为你施加影响创造先觉条件,为引导提供好的环境。
呼应的策略是顺着去,而不是逆着来。暂时放空自己,放下自己的需求,观念,顺着对方,为了最终引导他,而不是惯着他,仅仅答应他的条件,满足他的需求而已,真正的呼应是引导他去思考和探索,为了走进去,再引出来。走进他的内心,我们去感同身受,去理解他当下的处境,再把他引出来。
孩子暂时不想上学,顺着他-你现在遇到一些困难了不想去上学了,你觉得发生了哪些事情导致你不想去上学?(走进去,放下自己想让对方上学的需求),假定你有种特殊的功能,能做到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统统都消失掉,你觉得你会做什么?(就是引导他走出来的策略,假定他所有困难都没有了,他会怎么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