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和女儿同学妈妈聊天,聊了很久,聊到了孩子心理状态,也许是因为我俩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加上看了心理学的一些书籍,每次聊天,总能聊出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聊孩子,聊自己,聊别人等等一系列。
我俩有共同点,曾经产后抑郁,内心较敏感,聊到孩子的状态,孩子在玩的时候,感觉不到什么,可一旦静下来,或者在某些互动,突发事件是会发现孩子的心理曾受过某些打击,不自信,自卑,没主见,心情很低落,对自己评价过低,自我价值感也过低,无安全感等等,这个时候,虽知道是孩子小时候,一些教育方式,贴标签,长期打击,指责,批评,甚至是打骂吼而造成的,心理会有很深的愧疚感,想马上纠正,却发现急不来,只有慢慢的去改,从平常互动中,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信任,虽转变很慢,至少自己知道曾经教育方式是错的,当下尽量少犯曾经那种错误的方式。
女儿同学妈妈聊天自己的女儿,说女儿每天都不停的切换场景,对于女儿来说有点残酷,情绪稍微好点,一会转换场景情绪一下就低落的很,这个孩子的爸妈离婚,跟着爷爷奶奶住,爸爸和继母单独住,这会有刚生了个儿子,一家人对这孩子本来关注较少,这会更少,这孩子每天切换三种场景,放学回家去爷爷奶奶家,写作业,去爸爸和继母家吃饭,然后妈妈来接她辅导一下作业,(她妈妈住在隔壁小区)这三个地方,最喜欢的是妈妈家,最讨厌的是爸爸和继母家,加上爷爷奶奶喜欢孙子,每天所说的话题大部分还是这个刚出生的孩子,让她要好好爱弟弟,这对于她来说心理是难受的,根本就不喜欢这个弟弟。
昨晚也聊天别人,很多时候,看别人的做法,教育方式,有些时候不赞同,可只看到表面,没看到里面,比如上补习班这个事,因女儿没上补习班,目前和其它几位耍的好的同学成绩都相差不大,那几位是语,数,英全补,我的想法是不想孩子太累,只要成绩能跟上就不用补,对于她们上补习班,保持中立,可有时候难免会想到,孩子太累,孩子压力太大,可往往有些时候是多余的想法,有些孩子就是想补课,想多学习,想考高分,就拿小区里一个10岁小女孩,语,数,英,跳舞,画画,是自己要求补的,甚至这次数学半期考试,附加题考的不太理想,要求补奥数,对自己要求很高,样样都要最好,每个孩子不一样,旁人看的是压力,有些孩子看的是动力
状态这两词,随着心态而变化,也会随着环境而变化,而孩子的适应能力有时让人佩服,同样的教育方式,还是对人而异,一些孩子是享受,而有些孩子是敌对,人与人不同,想法与感受会不同,因人而异,才是真的。而不是跟风的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