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随笔
魏小强
一
四天左右,投到家乡公众号 最忆是巢州 的我的文章《柘皋古镇》阅读量达到2000,也是自已发表在各公众号第一个阅读量破千的作品。
这一成绩不比平台上那些大咖、大记者所写的文章差。
这一成绩和数据也是来之不易的。
没有在各公众号发文250多篇的沉淀和积累,没有在 最忆是巢州 发文五篇的铺垫,就没有这一佳绩的诞生。
《柘皋古镇》一文下面一个读者的留言,让我有了大明星的感觉。留言如下:
"魏老师,终于在这个地方找到您了!您的文章真挚感人,磅礴大气,又真实细腻,感谢您的精彩呈现,期待您更多的作品能够被时代记住,被时间记住,若干年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您的印记,这将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普通人的故事。加油,为您点赞!为“最忆是巢州”这个平台点赞!"
感谢编辑老师为我们作者搭建一个表演的舞台。我们这些作者就是演员,就是戏子。
表演好了(文章的阅读量高了,读者的好评多了),就可以享受观众的喝彩和欢呼声,可以享受到明星的待遇,被平台作全方位的包装和推广。
如果表演不好,呵呵,下文就不用说了。
昨天在最忆是巢州的《我的父亲二》一天下来阅读量接近700,比去年11月在平台发表的《我的母亲》一文阅读量高。后文三天阅读量不过600。我还兴奋不已,后来写了一篇文章《我的母亲创作谈和写后感》投到其他公众号上。
二
近日,《长津湖》电影观后感 一文在新城文学公众号推出。
我手头有个抗美援朝系列。这个系列有十几本书。每本书我都是反复精读,读了不下几十遍。所以说,对抗美援朝、对于长津湖战役我是有点发言权的。
因为积累得比较多,写这篇文章比较顺手,一气呵成。
这些文字都是凭着记忆印象,对着手机写下来或用讯飞语音说出来的。
文章创作过程如下:
灵感来了,先打个草稿,把头脑里的想法先整理出来。这是素材。随后是不断拓展。最终成文时,还要润色加工打磨完善。
在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多了,按主题、内容可以把这些文章分为若干个系列,如骑行大别山系列、读历史人物系列(李自成、洪秀全、希特勒)、故乡系列。
对这篇文章我比较看重,打算把它作为励志系列之一,其推荐语是:
"在残酷的商战中,要有不畏强敌、敢于亮剑、和强手一决高低的坚定意志和信念,这是《长津湖》这部电影给予我的巨大精神动力和启发。"
其他二篇是:
发表于 今日作家 公众号的《三市三日行》。其推荐语是:
"此文记载的是近几年诸多骑行历程中的一次难忘的长途骑行经历。
在这次骑行中,一天穿越三市一县,骑行212公里。
通过这次骑行,认识到一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从而在工作中开启"火力全开"模式。"
发表于新城文学公众号的《读铁血风流拿破仑》一文。其推荐语是:
"发起进攻的时间到了,我在这里集结了12万人和3000艘登陆艇,只等顺风就可以把帝国之鹰送到伦敦塔上去。如果风向有利,我们仅要求海军提供12小时的掩护,甚至只需8小时的夜暗条件加上适宜的天气就可以决定世界的命运。这是一个新的伟大的事业。从布安里陶的悬崖上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吉利海峡。那不过是一道水沟,任何人只要有胆量试一试就可以一脚跨过去。‘’这是拿破仑在远征英国前对将士发表的自信、让人热血沸腾的豪言。是的,对于有决心、有毅力的人来说,对于一个行动巨人来说,在实现目标途中的再多险阻、再多的挫折和不顺,不过是一道水沟,可以一跃而过。"
三
从9月1号以来的近40天里,收获颇多。
这40天里,有两个节日。一个是中秋节,一个是国庆十一假期。
骑行方面。进行两次长途骑行。第1次骑行凤阳著名旅游景点狼巷迷谷。第2次骑行皖北城市淮南,全程往返不搭车,一步步骑了下来。
为了取得更多的写作成绩,迫使自己在公众号上每天发文一篇,且是高质量完成。
在这40天里,在新城文学公众号发表了几篇有质量的文章。
从去年十一月至今年八月,在最忆是巢州平台发文不过四篇。而在近40天里,在该平台就发文三篇。可谓厚积薄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