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三月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议和。
3月19日,抵达日本马关,当天致函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通报自己到达,日本全权办理大臣伊藤博文与陆奥宗光在得知以后,于当天联合署名致函李鸿章,要求他于3月20日下午三点举行第一次会谈。
日本此时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无力再战,但不愿意显露弱点,又在列强调和的压力下,只能通过这次合议取得利益,否则再打下去,恐怕这场战争会被调解,等于白出兵一次。
因此便在会谈中装作强硬,前三次会谈都不同意议和,使李鸿章苦苦哀求,价码越来越高。
3月24日第三次会谈后,李鸿章返回住处时受到枪击。日本方面此时害怕清朝廷不堪受辱而撤回李鸿章,便终于同意议和。
3月25日,伊藤博文到李鸿章住处慰问,致函李鸿章表示合议的具体条款可以延缓几天再讨论。
3月26日,李鸿章复函伊藤博文,感谢他的慰问和日本天皇的关切,询问合议条款延缓一事,最快能什么时候开谈,暴露了清廷急切议和的心理,正中日本人下怀。“于本国关系重大,本大臣谒胜谨念。”
3月30日,李鸿章再次致函伊藤博文,说自己因伤不能会谈,但可以找人代替,希望伊藤博文早日开启会谈。
4月1日,李鸿章再次致函伊藤博文,要求日方送来议和条款,自己会全力筹商,逐条阅读。需要注意的是,李鸿章遇刺后日方才提出了议和条款,因此李鸿章遇刺并没有对条款造成任何改动,并且由于他显露出急切的议和欲望,导致日方得以漫天要价,朝野为之振奋。
我们称李鸿章是当时卓越的外交家,是因为他能够与各国和平、理性的交谈,已经是冠绝清朝,但在外交事务上来看,还是过于稚嫩。
4月10日,终于开启第五次会谈,李鸿章将中方能够接受的条款给伊藤博文过目,伊藤博文再次与他讨价还价,最终敲定《最后修正案》。明令李鸿章不要再分辨,在4月13日前说同意还是不同意,不同意便再次开战。
4月11日,伊藤博文再次致函李鸿章,说日本政府已经仁至义尽,希望李鸿章于4月13日务必给予答案,否则战争之结果难以预料。
4月12日,李鸿章受到清廷内部压力,复函伊藤博文,称日方要求“与独立国之君主权大有相抵触者”,希望再商量商量。
4月13日,伊藤博文复函李鸿章,声称日方已经为“媾和而做出最极限之让步”,不允许再分辨什么。
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正式签署马关条约。
4月20日,明治天皇批准条约,伊藤博文致电已经登船回国的李鸿章,要求清国皇帝也批准此条约。
此后的两个月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多次书信往来,协助处理日方占领威海卫和占领台湾的具体事务。
1895年7月25日,李鸿章致函伊藤博文,要求修改马关条约中对清军在威海卫驻军的限制,伊藤博文没有搭理他。
1895年9月11日,伊藤博文回函称马关条约已经生效,不允许任何修改。
整个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伊藤博文只有恐吓、威胁,李鸿章对此毫无办法,他奉慈禧命令全权指挥甲午战争,结果战败,遭受朝廷内部指责,非常狼狈,因此在议和过程中不敢如之前那样坚持己见,而是多次装样子与伊藤博文讨价还价,但浅尝辄止,回国以后自居为已经努力。
综上所述,李鸿章遇刺对马关条约毫无影响,马关条约是伊藤博文单方面的舞台,日本人要什么,清国人就给什么,不允许分辨,倘若敢丝毫分辨,日方则恐吓曰“战争之结果不知如何也”。
参考文献:《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书信考》《李鸿章年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