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近邻算法原理
k-近邻算法采用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方法进行分类
- 优点:精度高,对异常值不敏感、无数据输入假定。
- 缺点:时间复杂度高、空间复杂度高。
- 使用数据范围:数值型和标称型。
1.工作原理
存在一个样本数据集合,也称作训练样本集,并且样本集中每个数据都存在标签,即我们知道样本集中每一数据 与所属分类的对应关系。输人没有标签的新数据后,将新数据的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 特征进行比较,然后算法提取样本集中特征最相似数据(最近邻)的分类标签。一般来说,我们 只选择样本数据集中前K个最相似的数据,这就是K-近邻算法中K的出处,通常K是不大于20的整数。 最后 ,选择K个最相似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类,作为新数据的分类。
2.在scikit-learn库中使用k-近邻算法
- 分类问题: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 回归问题: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Regressor
实例
-
用于分类
使用knn算法,对鸢尾花数据进行分类
1.导包鸢尾花数据: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2.获取训练样本
iris = load_iris()
data = iris.data
target = iris.target
3.绘制出其中两个特征的散点图
plt.scatter(data[:,0], data[:,1], c=target, cmap='rainbow')
3.定义KNN分类器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
第一步训练数据
knn.fit(data[:,0:1], target)
从训练数据中分割出预测数据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data[:,0:1],target, test_size=50)
y_ = knn.predict(X_test)
y_test
plt.plot(np.arange(50),y_, np.arange(50), y_test)
-
第二步预测数据:,所预测的数据,自己创造,就是上面所显示图片的背景点
生成预测数据
取范围
xmin, xmax = data[:,0].min(), data[:,0].max()
ymin, ymax = data[:,1].min(), data[:,1].max()
生成面
x = np.linspace(xmin, xmax, 1000)
y = np.linspace(ymin, ymax, 1000)
X,Y = np.meshgrid(x,y)
X_test = np.c_[X.ravel(), Y.ravel()]data = data[:, 0:2]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
knn.fit(data, target)y_ = knn.predict(X_test)
pcolormesh快速画图
plt.pcolormesh(X,Y, y_.reshape((1000,1000)))
plt.scatter(data[:,0], data[:,1], c=target, cmap='rainbow')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