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暗示?心理学认为,暗示是通过语言、手势、暗号、表情等对某人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往往会使人的心理或者行为发生改变,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信念或者意见。暗示对孩子来说是健康成长的关键。从婴幼儿到儿童这个期间,暗示就像点燃他们智慧和生命的火把,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曙光。暗示,是一种与爱和本能联系起来的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父母要充分利用暗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是非常容易受到他人暗示影响的。比如孩子看到大人碰什么东西,自己也要去碰,“碰”这个动作就是给孩子的一种暗示,他要模仿成人的这种行动。这种接受外界刺激的心理,就是因为受到暗示的影响。孩子对外界刺激越敏感,他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
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所以也会对人产生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比如,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跌倒了,其实他并没有感觉到疼,也没有哭。如果大人装作没有看到,孩子也许就会自己爬起来,继续玩耍,这其实就是大人的一种暗示:没什么事,要勇敢。这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如果大人看到孩子跌倒了,马上过去扶,嘴里还念叨着:“宝贝,摔疼了吧?”那么几乎所有的孩子这个时候都会哇哇大哭起来,因为家人紧张的神情就是在暗示孩子在承受着痛苦,因而加深了孩子的疼痛感,这就是一种消极的暗示。
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它让个体在别人或者环境中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发出信息并出现相应的反应。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心理暗示对幼儿个性发展的积极作用。现在很多孩子存在吃饭困难、挑食厌食的毛病。有的孩子不吃肉,有的孩子不吃菜,有的孩子只吃零食不吃饭……其实,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注定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之所以在成长的阶段会出现吃什么、不吃什么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都和家长的暗示有关。比如有一些家长会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不爱吃韭菜,有味道。”“我不吃肉,太腻了。”还有一些家长会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这孩子就是不爱吃菜。”“我这孩子不喜欢吃水果”等等。这些说法就相当于在暗示孩子:韭菜有味道,肉不好吃,我不爱吃菜,我不吃水果。这就等于在“教”孩子挑食,所以大人不喜欢吃没关系,千万别说出来影响了孩子。
还有一些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接触、打招呼,家长就总对别人说:“孩子一直就胆小,不爱说话。”这样的回答不是在为孩子“解围”,反而是在暗示孩子“我胆小,我不爱说话”,使孩子也认可了这个评价,渐渐地,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消极的暗示,是万万要不得的。
从3岁开始,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便进入了关键时期,他们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可塑性。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低,很容易受到他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中,一定要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灵,轻松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