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同事聊天时,她说到和我之前的一个学生家长沟通的事。她说因为寒假续费的任务,她费了好大劲,才终于联系了这位学生的家长。她说如果不是反复执着的打电话,想和这位家长聊一下学生的情况简直太难了。同事告诉我学期内每次的家校沟通,这个家长只间断地回复文字,从不接语音消息,为此她很好奇,多次和学生谈到他妈妈,孩子说他妈妈从他上幼儿园时就在外地打工,他跟着大伯一家子一起生活了十多年。
这次和他妈妈打了多次电话后,对方终于接了,第一句话是:这个孩子她不想管了。同事说那天隔着手机她感受到了这个家长的生气和不满。她说她们夫妻两为了这个孩子辛辛苦苦在外打工二十年了,每个月给孩子大伯的托养费,孩子的生活费,补习班的钱,孩子的零花钱,挣的钱几乎全部花在这个孩子身上了,孩子的学习还是不理想,从现在开始她决定不再管孩子的事了,孩子学好,学坏和她无关。请老师再不要给她们打电话了。
我听了同事的描述,对这位家长的说法很有感触。这个学生上小学时,我教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她妈妈除了偶尔交个报名费之外,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有时候你主动地告诉她孩子的情况,她也是态度很冷漠的样子。为此我也和孩子聊过几次。孩子也跟我说:爸妈都在外面打工,已经很多年不回家来了,她都想不起来爸妈长什么样子了,孩子以前跟我说过,他妈妈和他说,等他们在外面买了房,就接他过去上学。但他大伯又对我说:孩子的爸妈在外面买了房,很少给孩子寄钱过来。我不知道孩子和他大伯说的话,应该信谁的。我和这个家长已经四五年没联系过了,没想到孩子还在大伯家寄养,只是看情况境遇越来越糟糕了。
不管这个孩子学习怎么样,我很同情他从下寄人的生活。作为一个为人之父母,我一直无法理解孩子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境地让她们忍心放下自己的孩子十多年不回来看望一次。以前我也想过也许是因为这对父母感情出了问题什么的,后来又听孩子的大伯说:孩子的父母感情很好,经常在节假日,休息的时候一起出去旅游。但就是叫不来看孩子和家里的老人一次。
孩子父母的做法无疑是令人费解的。但从同事转述的孩子妈妈的话来看,在这位母亲的心里,他只要给足够的钱,就能换来一个听话优秀的孩子,如果达不到她的要求,那就是别人的责任,孩子的问题,就是跟她没有关系。从她的话里除了感受到抱怨之外,根本感受不到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关心。我很心疼这个学生,有父母生养,却无父母关怀,该是多么悲伤的事啊。
其实在我们培训学校,和这个学生同样遭遇的孩子并不在少数,我们学校以寄养在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跟前的留守儿童居多,像这个孩子这样寄养在亲戚跟前得到也不多。以前我了解最多的就是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对父母感情淡漠,现在看来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感情也不怎么浓烈,她们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理直气壮地将孩子托付给别人,让孩子从小饱尝寄人篱下之苦也就算了,还要抱怨孩子,说什么为了孩子自己有多辛苦之类的话。她们真的是为孩子吗?也许他们的初衷是为了孩子,但后来呢?还是不是为了孩子,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曾经带课时,见识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心疼自己胜过心疼孩子,还有就是抱怨自己的钱没有给孩子换来足够的知识和教育。抱怨她花了很多的钱,却换不来孩子的乖巧懂事。面对这样的家长,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钱也许可以换来知识,但绝对换不来教育。要说钱换来知识,那也是有条件的,不是钱足够多,就一定能换来足够多知识。如果没有用心和教育,再多的钱也不一定能换来知识,更别说用钱换来你要的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