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崖山之战的民族节烈之气正是中华文明复兴之魂

崖山之战的民族节烈之气正是中华文明复兴之魂

作者: 玺运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1-07-16 20:22 被阅读0次

    崖山之战是灭亡南宋的最后一战,从战术层面看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

    崖山海战,是空前惨烈的一场战役,说其惨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战役胜负已定之后。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情急之下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

    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然后,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被残暴的蒙古政权所奴役,纷纷韬海自尽……元朝所编的宋史客观的记载了这段史实: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10万人自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只留下了一行字,但它背后的震撼意义,令后人叹息不已。

    在国家命运的转折关头,从皇帝到大臣、士兵甚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表态。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崖山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义,鼓舞后人。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忠”为代表的忠臣义士受到历代肯定,任凭沧海桑田,时代更叠,他们永被历史和人民铭记,千古流芳。正如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最后结句诗:“一代沧桑洗不尽,幸存三烈尚流芳。”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精神存在,崖山不仅仅是南宋王朝最后灭亡的遗恨之地,也从来就是人们抒发爱国情怀之地,历代政要、名人墨客、平民百姓临崖凭吊、叹息、兴感、追怀,如今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

    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在当时看到这么多无辜的百姓丧失性命,岳麓学子们个个都很愤怒,誓死要跟城中百姓共进退。正是怀着这样的气概,一群恐怕都不知道打架怎么打的书生,誓死与元军抵抗。这场战争本来就是实力悬殊的,最后的结果如何好像也没有什么悬念。最终,书院的大多数学子牺牲,而书院的建筑也被一把火烧掉。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成为中国最硬气的学校;但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么陆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华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

    中华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

    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今人的努力。崖山之役,应写入教科书,告知后人,华夏当有那样的气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崖山之战的民族节烈之气正是中华文明复兴之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ob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