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什么?避难所、词典、工具、桥梁、装饰、面子?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讨论:书到底是什么?作者说自己每年读100本书,有人问,“这100本书全部都能够记住并且应用吗?”作者回答,“当然不是,一本书能够有10%的知识为我们所用,已经是对我们很有价值了”。作者认为书是工具,工具只是我们实现目的辅助。
干人事工作的人面对的冲突多, 比如制度执行问题、薪酬兑现问题、福利待遇问题,说起来事不大,但都是职工关注的事。职工对于薪酬待遇的事情有疑惑 ,一般第一时间是问身边的人,最后在一知半解和口口相传之下郁结了很多困惑和不满。直到有机会表达困惑的时候,困惑早已变成了不满和怨恨,未语情绪便早已泄露。这种时候,我们承接的首先是负面情绪的能量,敏感如我,还未等对方开口,便明白接下来是一场硬战。
如今有这样敏感的觉知,那是因为经历过无数场“斗争”,这样的“斗争”当然不会只有成功,只有失败。甚至失败的时候还挺多,这种事,处理好了得一时风平浪静,处理坏了就惹火上身,一段时间纠缠职工负面情绪之中不可自拔。
处理这种纠纷多了,我觉得自己在沟通能力上应该有所提升,于是,开始读《非暴力沟通》,为了将知识内化,我边读边做笔记,回答课后题,学习操作手册。对于这本书,每一章都进行了深入学习,并完成学习笔记。而且,每次在我需要和“充满怨气”的职工沟通之前,我都会再读一读这本书,每次都能给我勇气和动力。
大概我的这种经历,就是把读书当做工具的例子吧。
年末是人事上最容易出现矛盾的时刻,因为涉及集中发放福利和薪酬,如同转不出去的轮回,我再次经历了“怨气”职工的围堵。说完全能够不被对方的情绪影响,那绝对是自欺欺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安抚对方情绪、如何处理善后问题,这些都是我需要直面的事情,棘手耗神又费力,只要办不好,后患无穷。
正好隔着一个春节,在这个春节里,只要想到上班将要面对的这些问题,我就心乱如麻,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心。但是,读书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让我体会到了幸福和安宁,虽然心中有千千结,不知从何处开始,但读书的效率极高,主动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有了突破性进展。
所以,读书也是避难所吧,给我们一方宁静的天地,让我有深入探索内在世界的机会。
我最近一直在想,如果一个从来不做事的人,从来没有遇到困难的人,没有问题没有思考的人。那他还需要书吗?还需要工具吗?还需要避难所吗?
当我们遇到困难且这个困难你无法回避、无法推脱,就产生了压力,然后我们倾向于求助,对象是人或书籍,可惜并非你我身边都有专家,即便有也未必会为我所用,所以,向书本求助更为靠谱,循环往复,是不是个人能力提升?比如,我会在和职工沟通之前去翻阅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往往这种时候我读到的内容都是方法,更有可能会运用到我的沟通当中,而这个过程正是我学习这个方法和巩固这个方法的重要时机。按照这个思路来说,书本是老师,是助手,是桥梁,是我们通往成长的成长路上的助推器。
当我们深处困厄,无法摆脱时。也要学会淡然,硬钢固然可以、搁置也是一种方法,关键是我们得有分清这两个方法使用的智慧。这个智慧从何而来?读史的意义大概就在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