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共读第4本
【自我本质】共读第3天
1.摘要:
第3章 镜中的自我:我是周围人定义的我
我们认为,自己是在从童年到成人的时间轴上行进,被生命事件标记,并被路边的人影响,从而被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们的自我存在于映射中,它是一个容纳我们的世界。
我们起初是如何发展出自我意识的?孩子是如何发展出对他人想法的理解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些想法是怎么想的?
镜子错认:当你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时
显然,如果大脑失调和紧张的生活事件会扭曲自我的个人经历,例如让个体觉得自己不再是真实的,那么这些事件首先揭示了自我的脆弱。令人吃惊的是,人类婴儿在出生后第二年才能在镜子测试中认出自己[插图]。
在此之前,他们会一直把镜子里的婴儿当成另一个人。。并非是你忘记了婴儿时期的事情,只是在那时你还不是“你”,因为那时还没有建立自我,所以你无法体会当时情景下经历事件的人的感受。
心理学中最大的一个发现就是,人类的记忆是可以重建和塑造的。我们不会将自己的经历像影像资料那样录下来存在脑海里,因为我们的记忆银行中没有微缩……
我们的自我幻象与个人记忆有太多的相互编织,当我们回忆事件时。
我们认为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两岁之前的记忆?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明显的悖论:缺乏自我意识,记忆就没有意义,但自我却是我们记忆的产在你拥有自我意识之前,一定要理解别人对你是有看法的。你需要对自己是谁有一个概念,这样才能将这个自我与他人对你的预期相比较。在你明白他人对你的预期之前,先要了解他人心里的想法。
心理理论: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如果我们在意别人如何看我们,那么我们就需要明白别人心里在想什么。
拥有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意味着一个人达到了了解他人世界观的很高水平心理观点采择经常在社会竞争的情境下发生,因为你需要预测别人下一步要做什么。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心理理论在有兄弟姐妹的婴儿身上出现得更早[插图]。在兄弟姐妹间,保住地位的战争是永恒的,这意味着孩子要在兄弟姐妹中以智取胜。
2.感悟:
人们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他人的看法,而看法因人而异也因环境而异。“我不是我以为的我,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反思自我是由周围的人来定义的这一观念。
这真是一句会把人绕晕得话,终于明白啦,就是我们不是自己以为的自己,也不是别人以为得我,我是我以为别人以为的我,所以想想,自己是谁?为了活着?这真是深奥的问题,好像自己没成家之前是为了父母而活,成家后为了父母孩子老公更多人而活……
生活中,好像我们是为了赚更多钱,更多名利而活,但是如果没有环境,没有更多得人,我们又是怎么样的孤独……
那关键是我们在和别人相处如何认清自己,而不成为别人以为的我?
3.互动:
儿子:还有三本作业没有做完,我最不喜欢这样的题目……
我:那怎么办?
儿子:就是可以在书上找答案,好烦
我:哦,那还有其他办法吗?
儿子:那就是背到哟
我:嗯,那还有其他方法嘛,
儿子:还有就是第六感
我……
4.感恩:
感恩老公一早接我,还当了一天司机。
感恩儿子对我说学习的敞开心里话
感恩公公做好的饭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