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疫情背后是中国力量的崛起。
最近这些日子,几次报道,都情不自禁、潸然泪下,看到与病魔搏斗一线的人员奋不顾身甚至献出性命,是惋惜;看到政府有条不紊的快速高效运作整个国家机器抗击疫情,是自豪。疫战当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落实了村村封路、户户闭门、14亿人自我隔离、十天建成一个医院,一个多月找到病毒全序列基因、13天分离处首株病毒毒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速度与执行力,震撼着世界,暖着我们的心。虽然有某国恶意落井下石,把冠状病毒说成“中国病毒”,让华人在某些地方受到排斥,但我们看到整个中国民族的凝聚力与强大不可欺,国家的繁荣富强与不负众望。有了这一次战时状态的历练,从国家机器到个人对同样的事件都有了更大的免疫能力,这只黑天鹅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找到了更好的方向。泱泱大国14亿人共赴战场,争分夺秒、排兵布阵、井然有序、行之有效,这样的中国,足以让世界看到,巨龙腾飞、指日可待!
2、云经济不容小觑,迅猛得触目惊心。
隔离期间,我们看到了很多衍生趋势和新生代产业未来。为了降低传染风险,纸质人民币减少了流通,人人足不出户在线上购物,去市场买个菜也都是手机支付,快速改变了大众的消费习惯,而消费,是中国三大经济支柱之一,人人离不开,这个习惯加快了5g潮流的步伐,生活也将会变得大有不同,云经济无疑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再创想无限的云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许多人开始羡慕自由职业者,仿佛他们总有着这诗和远方,但他们没有KPI,没有朝九晚五,却好像有不错的收入,他们仿佛就是不用担心不上班就没有收入的问题,有木有?我们也开始去羡慕网红,因为他们好像简单做个直播,唱个歌、卖个萌就可以日进斗金了,有木有?其实,与其去羡慕,不如问问自己,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在哪里,在成为我们所羡慕的人之前,他们多做了什么、少做了什么?
我们都想要有一个好的工作,所谓的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可这样的工作真的存在吗?然而这样的人,显然是存在的!想要靠近,想要成为,我们可以先请教,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做了什么、没做什么?群里现在疯传一段有趣的话,说一场疫情,让全民成了厨子,机关干部成了门卫,老师成了网红,家长成了班主任,只有孩子们依然是神兽…….是的,在这么一个超预期的假期里,我们是虚度时光还是野蛮成长?最近直播异常火,我们是成为了吃瓜群众还是被吃瓜群众仰慕的那一群人,所有的直播间在顷刻间从蓝海变成了红海,有的人失望而归,有的人一夜成名,穿心一问:那些成功转型的人,比我们多做了什么,少做了什么?而他们原本又是做什么的?如果不善于把自己原本工作中积累的能力与特质叠加在当下,再加上快速的学习力和灵活的转化力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同时,他必须有对风口有足够的敏锐力和对大经济流向的捕捉能力,综上合力,才会有骄人的成绩,就算是顶大V红李佳琪、李子柒、薇娅无一不是通过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才登上天梯的。
3、自我成长刻不容缓,挖掘第二口井势在必行。
面对黑天鹅带来的时代趋势和转机,我们可以怎样选择?
这一次许多人都有被当头棒喝的感觉,在恐慌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千金难买早知道。坦白讲,最初宅着,我也追剧,我也是吃瓜群众,放纵的让自己胡吃海喝,然后挺尸,利用高科技产品,用投影仪把神剧投影到天花板上躺着看,我不是说追剧不对,只是我当时没日没夜看完一部剧后,内心还蛮空洞的,然后又想看下一部,感觉恍然若失,似乎没完没了。
记得刚出社会的时候,常听到一句话,“说八小时之内是工作,8小时以外是成长,拉开你与他人距离的是在8小时以外的世界”。为了能拔高自己,我选择在8小时以外努力让自己的野蛮成长,那时候就像小数苗渴望阳光,力争上游。现在,每一个小时都是自己的,却什么都没做,谁偷走了我的时间?谁主宰了我的思想?谁安排了我的人生?穿心一问,然后宽容地对自己说:“没关系,看到就好,只要开始永远不会晚。”褚老74岁开山种橙,85岁褚进京一橙难求;摩西奶奶75岁拿起画笔,80岁开个人画展,他对边度纯一说: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我妈妈62岁开始了自己的太极人生,自娱自乐风雨不改。只要开始永远不会晚。
看着标杆,落实自己脚下的位置
放眼看看做的最好的同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马上坐不住,“比较”这个词,应该是个中性词,看到不足,要妄自菲薄还奋起急追?我们自己可以选择,恍然大悟之下我再次打开自己野蛮成长的模式。当然,和年轻时候不同,现在每走一步都带着自己的感觉,带着自己的心,知道方向、是的放松、顺着初心,如闲庭信步、坐看云拥、甚是喜悦。曾经,我问过自己为什么从来不愿意停止学习的步伐,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因为你没有安全感,害怕自己不够好。”仿佛爱学习成了一种错,当我尝到了成长给我带来的内心的平安与内在的力量,我知道每一步都没有白走,那当年那个状态也是必经之路。
有的人说我找不到学习的理由,也没有学习的没动力,然而这一次,却慌了说知道的话,我就多学点、技多不压身。缺乏行动力有时是因为觉得这事不是迫在眉睫接,没有内在动力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是常说的没有目标感吧。隔离期,其实是反思自己的最好的契机,面对那么大的恐惧,甚至是来自死亡和生存的原始恐惧,我们的反应、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思维都会暴露最真实的自己,所以这是难得的重新认知自己,和重建自己的机会。如果有感受到恐慌的滋味,那种因为担心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就无法生存的感觉,顺着这个感觉往下看,看看我们害怕什么、担心什么、做了什么,问自己我是清醒着吗?深奥的心理学的原理,先不在这篇文章中探讨,之后有专门的文章对着自己进行解构与支持。对普罗大众来讲,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思考,也许更直达人心。如,考虑当下的钱财储备是否能让自己心安,因为财力确实是我们能力的部分验证,所以就能力层面,我们缺失了什么?我们的收入有多个渠道来源吗?花销有规划吗?理财有门道吗?除了工作以外还有别的才能吗?精英们也会思考,我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领袖力吗,如果没有收入员工凭什么继续跟随我呢?我们曾经认为的成功是真的成功吗,我们认为拥有的是真的拥有吗?我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呢?该如何支持自己和他人度过艰难的岁月呢?我可以如何调整?我们需要学些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回答不出来,是不是能找到些方向和动力?这些问题可能是出于恐惧的驱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本来就是人生的两大驱动力都能帮你促达。就在这个当下,为了了解自己,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以去成长自己了,如果有更大的使命,为了信任我们、爱我们的人,可以让自己成长了,甚至为了更多人,可以去成长了,不是吗?
从兴趣点深挖,找到内在钻石。
穿心一问之后,我开始选择自我成长的方向,无非两个方向:专业和非专业。专业是指我原来就在研究的领域,包括我的工作和感兴趣的事情,去挖掘它的深度。非专业就是那些我不喜欢的或者原来接触较少的领域,而作为新时代女性需要的修习的领域。
再次切分,有哪些知识范畴是自己想要深入但当时没有时间深究的,有哪些是需要更新迭代的还没深耕细作的,重新翻土的过程,得到很多惊喜和乐趣,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小确幸,就算是整理课件、文稿、做体系这些原本觉得无关紧要的都其乐无穷,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的愉悦把,我乐在其中。有了这样的体验,未来自己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和知识维度也许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拔升。因为,新习惯建立了,新的成果紧随其后。
我曾经认为,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讲好课程就好了,做好我可以做的就好了。现在看来,是有些许狭隘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第二口井。现在这个年代,是“酒香仍怕巷子深”,作为一个有情怀的师者,怎可安于一隅?传道、受业、解惑是我们的天命,享受时代发展带来的福利,开放更多的窗口,让善知识、善智慧可以多渠道传播,只要能支持到更多人的生命成长,线上线下都是路径。
所谓的“非专业”,可能是原本太喜欢、不了解的领域。比如各种线上的opp,自媒体、IP运营等等,静下心来,看到自己错过了某些时代的风向,但那有什么关系呢?去做去做,先开枪后瞄准,排满自己、自律的执行,想要真的自由先要懂得管理自己。思考、看书、写作、拍视频……跟行业的大咖了解战略、交流经验,舞蹈、太极、绘画、静心,践行着我在线下所教的各种修行法门,从身体、心情、思维上都充分做着准备,把每一个小确幸都落实在点滴里,我十分喜悦,等风来,再次起飞,哪怕遇到飓风。猜想一下,当曙光再现,谁更有可能拿到下一波成果呢?丢开天上掉馅饼的运气,大概就是那些有所准备的人吧?无论宿命如何安排,上天都会犒赏一个在自己身上孜孜不倦下过功夫的人。
到了谷底,往哪个方向爬都是往上爬
疫情是一面照妖镜,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太多道貌岸然的“君子们”做着不堪入目的事情,这些就不必就再提,因为地球是圆的,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就算我们只是星斗小民,但也要看重自己,时间对谁都是公平的,对自己投入多少在适当的时间就回报多少,是花时间追剧、看无聊的八卦、或无意识的被某些不良言论带走、甚至愤世嫉俗的抨击社会、抨击政府等等,还是选择相信相信的力量,看到政府的作为,祖国的强大,配合大势做好当下的事情,选择相信自己的潜能,让天赋绽放,利用这难得的时间,沉入谷底,绝地反弹,用一个漂亮的姿势。不辜负自己,哪怕身如蝼蚁,亦能美若天仙!
——璇子
2020年2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