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国培,听了六次同课异构课,在选题上颇具匠心。主要集中在统编版本的研讨上,有二年级的识字写字以及写话的教学,有三年级的阅读策略的教学,还选了一篇当地选用的教材S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孔子》。
同课异构,有两个模板供我们去观摩,去反思,去切磋,去交流,这样的平台是很好的。同课异构就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在这样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之下,我们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来完成这个目标,这样的的一堂课就是形式上的同课异构,结构上的同课异构,策略上的同课异构,那这样可能我们就能找到一个良策。
要会观课:
一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科学、恰切。(课标要求、编者意图、学段要求和实际情况)
二看学生活动是否积极,参与度是否高,深入,参与面是否宽,参与活动是否有效果。]三看课堂学生教学的生长。(有没有生成新资源,有没有转化成目标达成资源,在语言知识,基本能力,价值引领,思维和审美上有没有变化)四看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是否符合学段要求,对教材的解读是否准确而到位,对教学的设计是否有序而有效,整个活动的安排是否紧紧围绕目标而展开,整个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以及教学规律。
关于高段的语文课
语文教学一定要关注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语文素养。如果一堂课结束后只得到了文本的内容,得到的仅仅是一个思想的认识或者价值的引领,那绝不是语文课,而是说教式的道德与法治课。道德与法治都不是说教了,而是通过社会性、实践性、生活性、活动性来体现。语文课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思维力、批判力、评价力,我们还要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视的能力,就是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能力。语文方法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方法,一是写作的方法。
高年级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第一,熟读课文,读通(字正腔圆),读顺(不加字,不掉字),读流畅(语意连贯)。要解决课文比较艰深的一些关键的词和句,要了解故事内容,理清课文的故事脉络极其简要的结构,要认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什么。
第二课时:解决作者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要把我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结构特点,表达技巧,语言特色。渗透阅读策略。孔子这篇课文有难度,有高度,而且也符合当前国内教育形式,大家知道,新教材统编版三个教材全国统一,就是要统一认识,立德树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我们的课堂当中,要体现我们的学科特性,要体现我们语文元素的再现,要落实我们语文训练,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只得意而不得言,看字这篇课文选得好,体现了立德树人思想,体现了我们这个平台这个载体要给学生渗透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感悟人物传记的基本结构基本特点,掌握阅读人物传记可以抓哪些关键部分,
教方法:读故事——抓重要信息——抓关键词——从字面理解到引用故事具化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含义——最后通过换词得到的这个词语(推己及人)进行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她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先读书,了解这个故事,提取重要的信息,抓住关键的词语,然后从字面理解到引用故事对内容的具化,对含义的具化,在联系生活拓展这个词语地含义,最后用换词的方式回归到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这样一个活动经历,这样一个方法渗透在后面学生阅读后面故事的时候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这就是新基础教育中说的教结构,用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方法的迁移。这叫正迁移。我们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通过教给学生阅读策略,阅读路径让学生形成一个能力。这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喝盗泉水的处理。
我们看,君子固守节操,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界定,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小人,忘记了坚守的节操。
解读“识人不易”
颜回的表现,体现了他的诚信、孝道,对粮食的珍惜,比如孔子假装故意设问,试探以及识人的过程以及说出的话仅仅是得到那么点启迪吗?仅仅是识人不易吗?我们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思考。比如面对我们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等等现象有些行为不一定正确,那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答案,调查、取证、思考、分析、这都是给我们的启迪,不仅仅只是个反省,要如何反省,是要通过观察、了解、取证、分析、思考得到这个结论。这就叫为人处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