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看教学案例和专业论文,但是我感觉自己更缺少对应的专业理论支撑,所以就不知道背后应该如何设计,或者不知道应该要用何种方式来进行一个活动,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每个活动,都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
1、活动设计的背后,都有对应的理论做支撑
现在的新教材,需要更高的思维,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那么我们必定要能够研读教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每个阶段的教学活动。比如像科普版新教材加入了思维的显性教学,思维属于心智技能,是在人的有头脑中,那么我们又要如何把这种内在的给外化出来呢,这就需要设计活动。汉堡包图,今天听到一个新的,OREO 其实也不是新的,以前我就听过,但是没有深入去了解。SWOT 模型,也就是说,其实背后都有一套模型,可是我们不知道有这个。还有四宫格,four corners 这个也没有用过,这是今天听到的。
2、要注重语篇研读和分析,放在首位。
这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素养,老师自身的素质要高,才能全方位的分析语篇。上了的一些课程,前几天群里在磨课,正好有一篇是我上完了的。看完大家的观点后,深受启发,在语篇研读上,我只看到了表面,深层次的思考未深入进去。比如这一篇文章
文本可以从文本中有提到当下生活实际的两个现象出发:parents are busy; grand parents don't live with us,所以这就是情感目标上,所增加的family time的意义所在。
我当时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两句话,就是很快的过了,没有细究。这样仔细看来,就可以从这里出发,挖掘主题意义。
第一段中还可以学习的点:康康的family time.(整体感知—主旨大意—搭建框架—who(job). what. how—)这里可以形成语篇思维导图,—完成对错细节理解阅读 (这里都是基于文本阅读)
通过对错题来理解,进行深入文本阅读,康康父母忙,但是为什么还要一起过家庭时间,祖父母没有住在一起,但是都有去拜访,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就是love,又或者更深层的意义。
3、以前听的优质课中的精彩点,要在课堂中用出来,学了就要用
想起来之前听说课中的一个模型,See think wonder
模型有模型,就会有方向,思维不会散,都是聚焦在一起的,朝着一个方向的。
能明显感觉到知识的匮乏,得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的事物,同时也要多走出去,交流,链接高手,补充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