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学的时候,每次考试我总是做得非常快,2个小时的考试时间,我往往也就花费1个小时做完了,然后在其他同学艳羡的眼神中,大摇大摆地走到讲台前,洋洋得意的把卷子交给老师。尤其是考数学,更是如此。
那考试成绩是否如我的做题速度一样漂亮呢?当然不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我就立刻傻眼懵圈了,那试卷上一道道刺眼的、大大的、鲜红的“×”,映入眼帘,好比钓鱼者在池塘边蹲守了半天,一条鱼儿也没有钓到,鱼儿在池塘里游得更欢快了,仿佛在嘲笑钓鱼者的愚笨。
我痛苦地、缓慢地拿出卷子,妄想试图拨开错题背后的层层迷雾,看了半天,突然恍然大悟,喃喃自语道,“哎,这道题我以为和以前做的题是一样的,是想让我求解二次方程呢。看来,我又马虎的啦。”
重要的是,在老师讲解的题目的时候,我又开始了奔向下一套练习题的征程。因为我自以为拨开了那一层层迷雾,原因就是我马虎啊。
看吧,我在这里就犯了同化,就是用我以前做过的题来理解试卷中的题目,也就是说,我并没有沉下心来认真倾听出题老师出题意图是什么,想要我做什么,想考我什么。但还是学生的我,并没有认识到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我陷入了同化思维中。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一种适应方式叫同化,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裁剪,使之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识模式。
相反地,我给自己贴上了“马虎”的标签,而且每次还满不在乎地说,“其实,我都会,只是我没有审清题目,我比较马虎而已。”
从此,马虎的标签与我同行,它让我吃了很多的苦,错失了很多机会,留下了很多遗憾,但工作多年的我仍然没有甩掉它、摆脱它、离开它。
笑来老师曾说过,我们需要一字不差地进行阅读。“一字不差”地阅读不就是要我们放下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地让新东西涌进来,不断改变自己的认识模式嘛,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思维对环境的第二种适应方式,顺应。
之后每次学习新东西,我都会努力把原有的东西放下。就算要联系已有的知识,我也会努力看到其中的差异。这就是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
如果同化是改变事物来符合我们头脑的认知结构,那顺应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新事物。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
于是,我开始接受了“我比较马虎”这个标签,我不再因为马虎的标签而有心理压力,相反,我认同了马虎。
于是,我开始尝试一字不差地阅读,一字不差地倾听,一字不差地学习,我开始学会了思维对环境的第二种适应方式-顺应。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是局限的、流淌的、不确定的,开始不断让新的知识涌进来,不断改变我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