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源河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我们的生活看似丰富纷呈,隔三差五的大聚小聚,彰显我们生命的状态是何其热闹。是的,我们在告诉他人自己是被接纳的,是受欢迎的。我们必须自命不凡,仿佛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是不可接受的,那不仅仅代表着孤独,更代表着自己的平淡无奇,不值得一提的生活。所以,我们都得很忙,忙碌说明自己时时刻刻都在与外界产生联系,不论是忙公事还是忙私事,总归是有一种在告诉别人“我不是一个孤独者”的嫌疑;或者,就是分分秒秒放不下手机,心心念念的微信和朋友圈,刷刷刷和发发发,心灵不允许孤独感存在,那样会冷,仿佛那朋友圈多彩的转圈上的红色数字就是宣告了自己的热闹。
然而,热闹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群人的孤独,而孤独,更像是一个人的狂欢。当然,前者的孤独是真正入死水般的孤独,后者的孤独是一个人更好接近自己的过程。
其实当一个人在孤独的时候,或许会有更好的发现。这种发现可以是“行到水穷处,坐起看云时”,面对阻碍,或许很多时候都真的是孑然一身,不妨看看云卷云舒,不妨看看落霞如何与孤鹜起飞,看看那孤鹜如何因为孤独而使得画面充满力量。这种发现也可以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画面是何其孤独,却又何其顽强洒脱,一个人看江雪,或许更有心灵深处的体会。就像叔本华所说的:“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有可以完全成为自己。”生活就像是一幅画,孤独的时候,自己就成为了画中人,喧嚣的时候,生活就是电影片段,自己反而成了看客,而不是完整的。
小说家无疑是孤独者的代表,一间房子,有纸有笔,有一张小灯,就可以日夜耕笔不辍,忘记日月。小说的开头,就是以一个平庸的小说家——青田耕平——在通宵熬夜赶稿开始的。无论小说有多么精彩的情节,都在在一段孤独的时光中孕育出来,感受到了时光独特的温婉,和那种温婉背后渗入肌肤的孤独感。
提醒孤独的涟漪 来源:网络耕平的这种孤独,是多面性的。一方面来自自己文学道路上的默默无闻,出道十年一直没有引起关注,孤独就像投入湖面的圈圈涟漪,不断提醒你时间无情;一方面来自对自己作品期望的落空,十五本小说单行本,仅有过一次加印,还一直担忧是否由大批的书籍堆压在出版商的仓库,孤独就像那些蛀虫,一点点把它们蚕食;一方面是来自生活的无奈,梦想是三维的,肆意想象,无比丰满,现实是二维的,进退或左右,无比单薄,自己不停写作,但是生活还是拮据,房贷要还,日子紧巴,连儿子都一直担心爸爸不写出下一部小说,相依为命的父子的生活就无以为继了;更大的一个面是来自他对心爱亡妻的思念,对现实的不可接受是使他的孤独感直接站立在纸上。“一个人对孤独体验与他对爱的体验是成正比的”。或许这一个层的孤独,正因为爱到骨子里,所以一旦失去爱,想要站起就有彻骨之痛。
反过来看,这种创作的孤独让他更加真实地看待自己,每一次创作过程,是孤独也是脆弱,就是靠这种孤独地坚持,梦想才变得不可动摇;这种生活的孤独使得他意识到自己并非仅有残缺的快乐,而是完整的生命,或许有忧愁,也有儿子的温情,有失去也有得到。经历过孤独,从容审视自己,在梦想与生活交织的真实中,从自己孤独中找到创作原型,最终因此获奖,点亮梦想。这是一个小说家不断接近自己的过程。
经历过孤独的人,才能够更好发现真实的自己,发现完整的自己。或许人生的乐趣就是在不经意间某一刻多瞥了自己一眼,发现自己的色彩,或许就是某一个时刻,多听了一声鸟鸣,多看了一眼绿树红花,然后把这个世界的美好携带一生。不要刚刚失恋就马上开始下一个恋爱,恋爱后的单身时光还有很多珍贵的东西等我们发现;不要刚从人群中走开就想要回到人群中去,或许可以给自己一片草地,一张长椅,一部书,一段独处的时光。在工作中也是,不必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要离自己越来越远。
我们总是显得负担太重,心累不已,那是因为我们独处的孤独的时光太少了,倘若我们假借太多外在的东西,无疑是越发显得脆弱不堪的。所以孤独之中自然有一种力量,慢慢推着自己接近那个自己想成为的自己。
想起探险家南森的一句话: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现自己,因此需要孤独和深思。
PS:本来想写成读后感的,最后写着写着还是变成四不像鸡汤文,请诸君批评。
孤独的阅读时光 摄影:源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