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到一篇文章,大致的观点是来自底层的人们永远摆脱不了父辈的桎梏。以前看到这个说法,不以为然。因为年轻的大脑不相信有根深蒂固这种说法,世界的边界就是用来打破的。很想反驳这句话,有点像青春期叛逆的自己。
父辈可能不懂你的工作,但他们会告诉你,只有结婚生子买房才是正道。不可否认,这是几千年来,黄皮肤的华夏民族固有的土地情结,特权阶级自古囤地建豪宅,普通老百姓随大流闹革命也是为了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几千年流传的道理即使不是真理,也是人们心中的铁律。大城市忙着投资谈资圈子,小城市忙着人际交际面子,似乎是票子在其中成为交汇点。如果是普通人,关心的人和事永远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就是每天一日三餐该换什么口味儿而已,社交活动也限制在一场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反观父辈的日子,印证着有了房子婚姻孩子,才是有所成就,否则就是所谓混得不好。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没积蓄,单身都是阻碍家族兴旺的重罪。
没长大前,觉得世界很小,就是学校和家里,最多加上学路上那些街道和自己没有拥有过的自以为是高档货的东西;父辈的嘱咐是好好读书;长大后,发现世界很大,立志四方旅游的自己逐渐发现了更多的不认识的物质,不知道的活法,父辈的金句是稳定大于一切。
选择专业,工作,伴侣每一步或多或少都有父辈的参与,更多的是强制性的干预。当反抗加剧到最后,往往是父母撂下狠句,苦都是你自己受。
在不如意的时候,往往会闪现父辈某一时刻的金句,早告诉你了,要怎样怎样……
每个人走的路,都印证着父辈的影子。这确实是原生家庭打在我们身上的烙印。乡音,消费观,口味儿,处事方式等深深受着父辈的影子。受过高等教育不代表不会随口吐痰,没受过高等教育不一定不能出口成章。父辈的陪伴在细微深处逐渐形成强大的壁垒,形成我们自以为对的堡垒。这个堡垒里有我们的知识,价值。
无法细细拆分这几年毕业后,步入社会的每一走的路多少是受父辈的影响。怕最后,发现其中自己没有过自己的想法,所谓的想法外表镶嵌着美丽的名为自由的饰品,内在却是包裹着敬爱的父辈的愿望,房子和存款。一切又重演,一辈辈的奋斗,凝聚着的未来都是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
往来奔波劳碌一生,淡看名利者多是家境优厚,衣食无忧,重名重利者,多是刚需。这可能才是父辈最大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