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琦君

作者: 一捧清水 | 来源:发表于2020-07-19 23:43 被阅读0次

说起温州,会想起从这里走出的琦君。

琦君

接触到琦君笔下的文字,也是一种缘分。走过满满当当的书架,偶然看到了《琦君散文》这本书。就是它了。

她的文字,简洁,纯朴,淡雅,读起来总有不尽的温暖。乡愁,是羁旅在外的游子,永远挥之不去的内心愁绪。不管你走到哪里,故乡早已深深烙印在你的骨血里。我想,故乡是琦君创作的源泉。那故乡的桂花,令她魂牵梦萦。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琦君的文字是这样温暖,读着笔下的童年趣事,你的思绪不禁飘远了。你仿佛看到了村里的那棵桃树,四月芳菲,落英缤纷。朵朵轻柔的花朵儿,飘洒着芳香四溢。缀满枝头的果实,满心满口的香甜。

她的散文,用了大量的笔墨着写母亲。字里行间,我们读到了一位慈爱,温和,勤俭节约的母亲形象,她潜心念佛,乐善好施 ,从不与人斗嘴。玉兰可采摘时,母亲做玉兰酥送给左邻右舍,大家都很喜欢。端阳节里,母亲包粽子时,总是会为乞丐大量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父亲从杭州带回一只金手表给她,母亲非常爱惜。父母感情深厚,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等到栽种的水果到采摘的时候,总要挑选又大又甜的水果寄给父亲。父亲来信:“辛苦你了,水果很甜。”母亲高兴地笑了。母亲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得影响着琦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从她的文字里,我看到一个正直,对儿女要求严格,爱书的父亲形象。琦君的父亲潘鉴宗,是一名儒将,作战纪律严明 ,指挥有素,身为军人,戎马倥偬中,总不离几部书。后来,顾念亲族与邻里中子弟的学业,在山乡庙后老家的祠堂里办了一所小学,供全村儿童免费上学。

“髻”,一篇中,琦君的父亲回来后,带回一位姨娘。她的头发乌黑柔亮,绾大大的横爱司髻。姨娘洗头,不拣日子,一个月洗好多次头,请包梳头梳各式各样的头。幼小的她知道,一把小小的黄杨木梳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绪。母亲不喜梳时兴的头发,不爱抹新式发油。日暮途远,时光不再。想想姨娘是使母亲一生郁郁不乐的人,时间让一切变淡了。自父亲走后,母亲和姨娘成了患难相依的伴侣。姨娘满是哀戚,“我”对她不禁起了无限怜悯,一点都不恨她了。岁月不饶人,如云青丝,已是满鬓白发,垂垂老去。

她的文字纯朴淡雅,流淌着温暖。写母亲,写父亲,写童年时代的趣事,跃然纸上。提着小小的红灯笼,和慈爱的外公,走在雪夜里。灯笼的光亮照得雪地烛光发亮。母亲做了许多美食,让人大快朵颐。成长的记忆里,有欢喜的事儿,有不愉快的事儿。

琦君,原名潘希珍。和林清玄齐名的著名台湾女作家。她用至纯至美的文字写至真至善的情怀。

琦君

相关文章

  • 再说琦君

    说起温州,会想起从这里走出的琦君。 接触到琦君笔下的文字,也是一种缘分。走过满满当当的书架,偶然看到了《琦君散文》...

  • ● 琦君

    你用最质朴的文字诉说了一段段历史的往事,而我最纵情于你那细腻的心灵。 “三更有梦书当枕,梦痕犹存,橘点红红,桂花雨...

  • 琦君

    半载清风月下秋 烛霜树梢头 白画啁啾 问君何忧 ...

  • 琦君

    文/明日之月 最近在看《琦君散文集》,其实我不是对这本书特别感兴趣,而是对作者感兴趣。 琦君原名潘希真,温州瓯海人...

  • 关于琦君

    出差回程,手机没电,终于可以安静地捧起琦君,细细品味她那“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的恬淡和儒雅,感受她即使...

  • 读琦君

    前记: 琦君的文字,平淡朴实,气息淡雅, 有童真的味道,有沉静的优美。 喜欢读台 湾的女作家, 她们的文字里有一种...

  • 散文大家

    梁实秋,林清玄,琦君,余秋雨

  • 2018-12-27

    赏析《泪珠与珍珠》 琦君,生于浙江,长于浙江,但由于战争的爆发,让琦君颠破流离,饱受思乡之...

  • 琦君的《髻》

    听了一篇文章《髻》,佩服作者的文笔,写法的高妙,内容让自己心有戚戚。 自己的母亲有一头乌亮的头发,为了衬托母亲的美...

  • 37.黄楚雯作品

    1.《琦君散文》读后感 近日,本姑娘买了熊老师推荐的书《琦君散文》。 这本书有很多篇好看的散文例如:永恒乡愁、儿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说琦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ud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