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作家,关键恐怕不在培养,而在自身潜质。”著名作家梁晓声在《最合适的,便是最美的》这样说。并引用了荀子的一句话: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这两句话连起来看,似乎很有宿命的意味,然而,并非如此。曾记得复旦大学退休的哲学院教授王德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
对于写作这项精神性的创造性工作,成败优劣主要在于写作者主体本身是否具备创作的“潜质”。因此,梁晓声的这句话,是符合写作创作客观规律的。有时候,看似文化程度或写作经验比较低下的人与作家,却成为了作家;而我们常理人之下,文化程度高、也能说会道的人却完全与作家无缘。这一切都是极为正常的。比如现代文学史上的沈从文与巴金就是凭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与经验写出来的作家典型。相信,他们是因为本省具有作家潜质,再加上丰富的生活阅历与勤奋刻苦的写作练习,还有狂风飚进般的创作激情,才终于成就了他们。但后天的努力必须建立在先天自身的写作“潜质”的基础上。其实,在写作这条路上,暂且不说能否成“家”,即便是要能写,既有话说,也是如此。当下,在我的教学写作日常随笔练习中,首先是鼓励学生有话写,即保证写作的文字数量,然后才能写得好,追求写作的文章质量,在我看来,写出文字数量是写作的粗放型形态,追求文章的质量是写作的精准形态。正如其他领域一样,由数量到质量,也只有如此必经过程,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不惧写作。因为,在当前,语文写作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心存写作畏惧心理,因此,我把这个过程称为“跳出心魔,不惧写作”。而这个所谓的“培养”只能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的,为未来的人生或职业立足社会而准备基本的生存本能,而绝非“成为作家”做准备。即便是如此,也还在看学生这一写作个体的积极主动,尤其是在精神的主动精进有为才能实现,否则也是只能望洋兴叹。
而从学生写作实践一个多月来的实际过程来看,本就存在着良莠不齐的写作水平之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自身的“潜质”决定的。当然,其中一部分肯定是由于写作意识与潜质暂时没有开发出来。这里所说的“潜质”当然包含写作者个人在个性气质、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的因素。私以为,正如那句话说的“当上帝对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一般而言,内向型的人,喜欢安静独处,多愁善感,心灵细腻敏锐,口才偏弱但善于书面表达;而外向型的人,喜欢热闹群居,开朗顿感,心灵粗糙迟钝,善于口头表达。因此,内向型人较多有成为作家的潜质,外向型相对较少。当然,这也如前面说的,并非宿命论的定义,而是有所偏向。能否热爱写作,具有写好的天赋,能否成为作家,都更主要取决于写作者本身的“潜质”。“而非培养”不是说不要培养,而是适当的培养还是要以写作者主体具备“潜质”可挖,否则再多的培养也是无济于事。对于写作,我觉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所言极是。因此,写作这回事上,真的不是老师能教得出来的。正如有人说的,写作不可教,就是这个角度来说的。于我而言,写作这个事上,老师顶多能引导,就是把具有写作“潜质”的人隐藏与心的天赋牵引出来,开发出来,并滋养壮大起来。而没有的人适当带动并具有一点而已。至于他们能在写作上最终走到何种程度,取得怎样的成就,那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写作上的行稳致远,“路遥知马力”,看的还是写作者自身的“潜质”:真正的热爱与执著,以及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否则,外在的“培养”无论如何只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所以,如果只是随心所欲写写无妨,做个当今社会的写手也可以,如果真的像把写作当作自己的终身职业,那就得认真审视自我:具备写作的“潜质”否?否则千万别轻易上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