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热心沉迷于工作之后,再次真正体会到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会“主动”的重要性。
同时也意识到早年的环境使自己性格、处事方面形成的枷锁——就是无论表面显得如何开朗外向,在深层次的心理状态上,还是会把“被动”默认为一种美德。
具体表现大概有:只能接住别人递过来的东西。不抗拒在一些社交场合与人互动,但也几乎不会再主动去维护和联络感情,觉得那样很老土。
喜欢原地等待,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会从天而降。偶尔采取行动也是被动式的行动,交付热情也是被动式的热情。
认为向一些不熟的社会关系主动开口,伸手抓取,多少有些尴尬和羞耻。
这样的模式当然也没什么问题。只不过与此同时,有些或许只需要“踏出一步”的可能性,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暗中折断了。
很多时候我能感觉到,那些习惯了“被动”听从安排、“被动”接受命运的人,就像失去了狩猎能力的动物,连爪子都会变得迟钝。
很难再有更大的目标,也会惯性地逃避、依赖。随着生活的推进,渐渐地,还有可能丧失更多的阵地。
看《妻子们的思秋期》,里面有个案例讲到“像女儿一样的妻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都会笑眯眯地和小朋友们招手,XXX,早上好呀,过来一下!
但进入社会后,再没有人这样和一个成年人招手,社会关系网必须靠自己搭建。
如果还像小孩子一样,期待着有谁把手伸过来,依靠别人走下去,就会变成像女儿一样的妻子。】
人或多或少还是要保留一些生猛、一些进攻性的。就算生活艰难,也要尝试“主动”地创造机会。
丧归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彻底锤进土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