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这样奢侈,一个国庆节,竟然搞了个甘青两省八日游。从兰州出发,经张掖七彩丹霞、金塔胡杨林到敦煌,然后从敦煌去大柴旦翡翠湖、东台吉乃尔湖、青海湖,最后回到兰州。看过两省最精彩的景色,且不说青海的四个湖各具特色,只说莫高窟。
比我早一个周,一个女同学带着女儿去敦煌。朋友圈里说,她自己很快跑完八个窟,等女儿和她的朋友出来,等了两小时。两个大学生在壁画面前流连忘返,看完八个窟,又去看了三个展览。她自己呢,在户外等得直打哆嗦。
我这个年龄段,已经习惯在旅游前做做功课。去敦煌,先是看了纪录片《石窟走廊》,然后又重温余秋雨的文章《道士塔》、《莫高窟》。订票的时候,为了定A票还是B票,也就是到底看八个窟还是四个窟,有所纠结。结果,因为订票的时间太晚(9月26日才确定行程),只能看四个窟。本来还有些遗憾,同行的伙伴说,反正看不明白,有个大概就行了,四个和四十个没有区别。这样一想,也就释然了。
等到真正站在96号洞窟里的时候,就有些不想往前走了。接下来,被人群推到158窟,站在卧佛前,根本不想挪动步子。这时候,很后悔没能提前订票:天远地远地来到莫高窟,订A类票是必须的。
不说参观B类票四个洞窟的情景,只说一个感受:看完真正的洞窟,来到河对岸原样复制的一排洞窟前,一下子就觉得索然无味,进去后立即就想转身离去。
这就是莫高窟的魅力,那种历史感、仓伤感,无与伦比;其间透露的美感,无与伦比。站在佛像前、壁画前,你不会想起王道士,不会想起常书鸿,更不会想起那一个个供养人。只有一种感觉:安静、恭敬、肃穆。
有人在莫高窟看到的是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五代的挣扎、唐代的欢欣和宋代的雅致;有人看到的则是信仰,在敦煌地区的历代当政者总是不遗余力地维护、修缮莫高窟;有人看到的只是废墟和掠夺,想着当年白俄士兵在那里生火煮饭,还有斯坦因拉走的29大箱文物。
晚上,看《又见敦煌》,表达的也是差不多的主题:万般无赖的王道士和辉煌灿烂的敦煌,自然的氧化和人祸的毁损对比历史的推演。突然间,我觉得现代人自作多情了。敦煌就是敦煌,莫高窟就是莫高窟而已,无需承载那么多莫名的情愫。遥想当年,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让佛教徒修行的洞窟有了希腊意味的雕像;佛教东来,融入了东方中华文化的世俗和圆满,莫高窟成了几大文明交汇的见证,但归根结底,都仅仅是凝聚了当时当地人的寄托而已。由此,你我参观莫高窟、摩拜莫高窟,也只是和那个自己在彼时相遇而已。
站在莫高窟,灵犀通处,与佛共舞,与己共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