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豪刘禹锡(全)

诗豪刘禹锡(全)

作者: 黄三的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9-12-22 21:08 被阅读0次

    最近再读唐诗宋词,忽然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除了原先喜爱的李白、苏轼之外,又发现了刘禹锡这个让人不得不爱的"诗豪"。刘禹锡出生一个小官僚的家庭,家庭条件不错,18岁就开始到洛阳和长安等地游学,那时候就拥有了很好的口碑与名望。二十一二岁就进士及弟,被掌权者器重,30岁就当上了监察御史。但由于政治斗争,刘禹锡被贬官23年,六十多岁才重回京城。从权力核心,掉到了低谷,人生落差可谓一斑。但刘禹锡在面对困境和挫折的时候,所表现出的那种豪放、率真、超脱、昂扬,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面对人生的挫折和逆境,又有几人能够拥有刘禹锡这样的胸怀呢?

    诗豪刘禹锡(全)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这首诗的时候刘禹锡刚从监察御史被贬为朗州司马(湖南常德),当时他34岁,从春风得意、前途灿烂,到贬官朗州,可以说是人生的落差是非常大的。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因此满腹牢骚、失去斗志。相反,这首诗通过对秋天不同的解读,来表达了自己超脱昂扬的豪情。

    伤春、悲秋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重要的文学题材。伤春是因为春天太美好却又短暂,令人感慨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个意境。

    关于悲秋, 历代文人名句很多。宋玉的《九辩》说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曹丕的《燕歌行》中说道:"秋风萧瑟天气寒,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词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吴文英词曰:"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而被贬官的刘禹锡却有着与前人不同的心境,他认为秋天更胜于春天。看着晴朗的天空,一排仙鹤冲向云霄,引发了他的豪迈诗情。读着这首诗,看天上的仙鹤排云上,我也有了一飞冲天的跃跃欲试的感觉。

    这就是典型的刘禹锡的风格,无论遇到如何的挫折,总是正面的去对待,永远不服输。

    如果说《秋词》可以解读刘禹锡的人生态度,那么接下来的两首诗,进一步展现了刘禹锡的性格。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写作这首诗的时候,刘禹锡被贬10年,从朗州回京,重新被中用。可是刘禹锡似乎并没有从被贬的十年中吸取教训。反而借用当时新贵们爱去玄都观看桃花,写了一首讽刺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京城长安的道路尘埃滚滚,热闹非凡,没有人不说是看花回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讽刺了现在朝庭中得势、诗人看不惯的当朝权贵。而那些看花的人,则是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小人。于是因言获罪,刘禹锡继续被贬连州,这一贬的话就是13年。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文人、官员因言获罪。例如宋朝的柳永,被贬之后还写了自嘲诗。很多人会因为惨痛的经历,而悔恨而有所改变。但是刘禹锡却一直固执的坚持己见。13年后,刘禹锡再次回到京城。还是没有吸取教训,写出了《再游玄都观》。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又一个13年过去了,天下巨变,皇帝也换了4个,原先的那些权贵失势的失势,去世的去世。刘禹锡终于又被皇上召回京城重新启用。这时候他的性格还是没有收敛,这一次他又到了玄都观,写出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固执耿直的倔老头形象跃然纸上。

    诗豪刘禹锡(全)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非常轻快活泼的诗歌,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之时。夔州现在是重庆是大城市,但当时属于巴东郡穷山恶水。刘禹锡在夔州的时候提炼当地的民歌,这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首。可以看出来诗人虽然仕途坎坷,但依然不影响拥有一份好心情,把青年男女之间似有似无的感情写到极致。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写于诗人从夔州,平调到和州(今马鞍山市和县)路途中,经过洞庭湖时写作。诗人仿佛有着航拍的角度,把洞庭湖比作白云盘,把君山比作青螺。作为纯写景的诗,写作技巧可谓炉火纯青。望洞庭和竹枝词一样,诗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却有着摘花飞叶伤人的功效,轻描淡写之间,让人久久回味。

    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人生重要的是坚持自我,超越苦难与坎坷,愿我们都能象诗豪刘禹锡一样,任紫陌红尘,浮世喧嚣,任苦难坎坷,诋毁嘲笑,我自潇洒徜徉于天地之间。

    诗豪刘禹锡(全)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和乌衣巷位于南京秦淮河边上,传说东吴孙权在南京驻军,其禁卫军穿的是黑色的衣服,因此驻军的地方被称为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曾经繁华之地,如今只剩野草闲花、夕阳西斜,颇有凄凉之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的王导、谢安是当朝的两个大家族,把持着大半个朝政,而燕子喜欢在有人住的房子里面筑巢。王谢两家到了唐朝的时候已经不复存在,他们两家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的百姓家。

    这首诗歌经久不衰的原因,一个是被列入了语文课本,一个是其所表达的意境,人世变化无常,是从古到今,是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的。即使曾经再辉煌,终究也会归于尘土。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结局是悲观的。刘禹锡并非是唐朝辉煌的缔造者,他以第三者的角度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个真相,让我们感受到一切归于虚无的人生况味。当人们看清了这个真相,还能积极向上,那便是真正的勇士。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一种萧索的感觉,是刘禹锡难得的不热情积极的作品。每一个诗人都具有时代的属性,到了刘禹锡的时代,已经是中晚唐,没有了盛唐时八方来朝的气象,同样,虽然诗歌的技巧越来越成熟,但是却没有了盛唐时的那种热情、奔放和洋溢。

    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三国孙权时期,在清凉山西面建了石头城,北面是长江,南面是秦淮河口。寂静的夜晚,诗人站在石头城上,聆听着潮水拍打石头的声音,感叹盛世不在、繁华难续。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必然怀古,怀古必然喻今,读咏史诗必须结合世人的处境来读。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他第二次被贬,路过白帝城。

    蜀先主指的是刘备。刘备具有平定天下的英雄气概,隔了千年仍然能感受到其凛然之气。刘备建立了三足鼎立之势,希望能够光复汉室,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开始铸造的钱币,他得到了贤明的丞相能够开国,可惜的是生的儿子没有建树。可怜楚国的歌姬,现在来到了魏国的宫殿表演,后主刘禅所谓乐不思蜀。

    刘禹锡同刘备一样,都是中山靖王之后,此时正值他第二次被贬,前途渺茫。诗人感慨,如果先主刘备当政,假以时日,三国的局势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刘禹锡在唐顺宗的时期,主张新政失败,顺宗被迫退位,主张改革派或被赐死,或者被贬,发生了著名的八司马事件,盛世大唐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日薄西山、日渐衰微,但是执政者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刘禹锡在这里表达了生不逢时之感,以及对当今朝廷的失望。

    这首诗同时也让我对英雄的概念重新有了一个思考。英雄不是事事顺遂,即使像刘备这样的开国之君,面对生儿不贤,大好河山毁于一旦,国破山河不在,也是无可奈何的。现代的成功人士,能够顺利的培养第二代、第三代的并不是很多。

    历史总是精神的相似,天底下没有新鲜事。当你的书读得多了,就很容易在现代与历史之间建立一种关联,会有一种一通百通的感觉。刘禹锡的这种感觉,何尝不是现代人在职场、在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呢?学生时期读诗词,咬文嚼字、逐字逐句翻译解释,成年的时候读诗词,关键在于体验诗人的心境,寻找共鸣。

    诗豪刘禹锡(全)

    重别梦得

    [ 唐 ]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的诗。柳和刘是一对难兄难弟,命运纠缠,他们同一年考取进士,又因为同样的八司马时间而被贬。这首诗写于他们同时被召回京城之时。柳宗元感叹自己和刘禹锡相似的命运。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可以看出柳宗元被贬之后,寄情山水田园之间,不问世事的人生态度。不难想象,它可以写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的名句。而刘禹锡则选择了昂扬、战斗的不同生活方式,留下了许多名篇,最后活得也比柳宗元更长寿。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此诗写于826年,刘禹锡从合州重回洛阳。而此时白居易从杭州做官回到洛阳置业养老。席间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则以此诗回赠。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中表达了白居易对刘禹锡深深的同情与安慰。而刘禹锡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惋惜,没有任何的抱怨,反而写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斗志昂扬的词句。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哪怕遭遇不幸,被贬23年,刘禹锡依然乐观向前、斗志昂扬。人生的绝大部分遭遇不顺利的境遇比较多,鲜花、掌声只是少数时刻。你会以怎样的状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呢?刘禹锡这种人生的态度非常难得,白居易被贬时写了《琵琶行》,杜甫遭遇不幸时,也对命运的坎坷有非常多的感叹和无奈,人生能有几个人拥有刘禹锡的这份豁达呢?

    诗豪刘禹锡(全)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刘禹锡便是这样,即使面对再艰难的环境,依然能够愈挫愈勇,依然拥有强大的内心,依然保持着昂阳的斗志、乐观的心态、豪迈的激情,活出自己的本色,堪称现代人的楷模。

    如今的和县,当地人为了表达对先贤的敬仰,建了陋室公园,有五六十亩地,陋室门口的楹联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最本色最豪放的世豪刘禹锡,能不喜欢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豪刘禹锡(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ca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