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茶同源。《尔雅》释木“荼”:苦菜也。
人们发现了它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
“茶”,上屮,下木,人在草木间。一叶菩提,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诉求。随着儒、道、佛思想的注入,茶开始进入中国文人的精神领域。
《大观茶论》中记载:“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山川大地间的钟灵毓秀之物,使得文人们青睐有佳。
天有氣象,地有境界,人有品格。
老子说:人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
钱穆先生在九十六岁高龄时便说:
“天人合一论,是中国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而茶在这个过程中传达出的“尚清”,禅茶一味,升清降浊的精神,沉而不浮,郁而不薄,中孚是也。
山水和合下的“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茶圣陆羽,字鸿渐,《易经·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这个入佛为先,尚儒为骨的圣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茶的高超领悟,凝聚为“德俭行精”的茶道精神。他的朋友圈在今天也是可圈可点,皇室:李齐物,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诗人:张志和 、戴叔伦、孟郊······
以及他的忘年好友——皎然禅师,二人相互唱和,情谊深厚,皎然禅师并且不仅给陆羽精神上的点拨,财力上亦予支持,更有人说皎然禅师对茶的理解不在陆羽之下。《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云: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昧, 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见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未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都说内心有芬芳悱恻之怀,才会有愤启之作,皎然禅师这种茶中见“道”,更是给茶增加了禅趣。
“茗香蕴,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以论茶也”,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而这个烹茶之人,直心是道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更是一语中的,茶中有我,我中有茶,禅茶一味。
忘足,履之适。
忘韵,诗之适。
忘味, 茶之适。
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空境。
中国的茶道经过了唐朝的煎茶,宋朝的点茶,以及明朝的泡茶,还是从从径山茶宴传入日本的茶道,茶不断从茶艺上升为茶道,志于道“和、静、清、寂”,万籁归一。
唐朝卢仝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茶之妙,茶之美也。
几千年里,我们从茶中品味大道至简的人生,我们践履先苦后甜,回味还甘的付出,我们也在杯盏中看见稚嫩的清扬与沉淀的醇熟。
湖州妙西‘禅茶一味碑文'有记:
先辛苦,后甘甜
所谓茶即禅,禅即是茶
茶中有我,禅中无我。
觉大千之浩瀚,知人欲之卑小
生悲悯,感慈怀
以“无我”境界
行无私奉献
摊凉、杀青、理条、做形、脱毫、提香·····一道道工序,一片茶叶百千万劫,一次次死去,也一次次重生,水与火的召唤,杯的包容,给到她最后的涅槃,舒展的脉络,我们也在杯盏中看见稚嫩的清扬与沉淀的醇熟。
杯中流荡着的如汤如沸的情潮,展现着天地阔大的氣象, 酝酿着甘苦芳泽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