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原文讲: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句话并非在告诉我们要节约粮食,那么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依然先从理解字和词的含义开始。
对饮食:
“对”说明事物的关系的意思,在这句话种是说明饮食的关系;
“饮”可喝的东西;“食”吃的东西;
饮食:吃的喝的东西,就是指饭菜;
勿拣择:
“勿”不要;
“拣”挑选;“择”:也是挑拣的意思;
“拣择”挑挑拣拣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筷子或餐具在锅里或盘子中翻动挑拣食物的行为。
食适可:
“食”吃饭;
“适”正好、恰好;“可”适宜;
“适可”正好适宜;
勿过则:
“过”超出;“则”规则或是说是常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群体活动中,对于吃饭不要挑挑拣拣,吃饭吃到合适的时候即可,不要逾越规则和常识;
原因在于群体活动时的饮食往往要比日常生活中要丰富一些,而且人多热闹,所以很容易暴饮暴食。尤其在古代,日常的饮食不算丰富,而一个正在长身体年龄的人,遇到相对丰富的饭菜,肯定会贪嘴,这是人之常情。现在的孩子们相对好一些,因为日常生活中就吃的比较丰富,可是即便如此,很多孩子依然会人多聚餐时暴饮暴食。
这其实是自控力以及对常识的理解问题。对于“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适用和理解;
首先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说,人多聚餐吃饭时不要挑食,应该是有什么就吃什么,不要不喜欢就不吃或专等喜欢吃的去吃,更不要碰到喜欢吃的,就赶紧吃到撑,这样吃相不好看,而且对身体健康也有影响;
“勿过则”的则时规则、常识的意思,那么要遵循哪些吃饭的常识规则呢?
一是礼仪的规则,比如坐在餐桌上吃饭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少吃些;吃饭喝汤时不要出声音。
二是对吃饭的规则,比如常说的吃饭只吃七分饱,原汤化原食,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吃饭为填饱肚子而已,不是为了好看,稀奇)。
其次从群体活动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在一起吃饭,有人用筷子在饭菜里翻来翻去的挑挑拣拣,这种小动作表现出的是目中无人,很轻浮的,在场的其他人会非常的反感这种行为。被翻来翻去挑拣过的饭菜,也没有人会去吃了。
所以父母也会经常的告诉孩子,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不要去锅里、盘子里翻来翻去挑挑拣拣的,是很难看的。
并且和很多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吃个差不多就好了,不要贪吃,更不要是狼吞虎咽的样子,就好像很多天没吃饭一样。
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在饭桌上要这个吃,要那个吃让人感觉可爱,可是如果已经是十几岁了,还是如此,会让别人感觉是不是平时在家吃不好饭,这会让其他人看不起你的父母以及自己。
这些看起来都很简单,但其实注意到是很难的,因为吃饭饮食这是人的本性需求,人之所欲,所以很多时候难以节制,需要自我不断的修正。
有人说这句话主要因为的是古代人食物匮乏,所以告诫大家要珍惜粮食,要节约、要节制。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中国古代食物匮乏集中在自然灾害和兵荒马乱的年景,正常的情况下并不匮乏,中国的历史其实是相对富足的历史。
之所以我们总感觉古代食物匮乏,完全是因为我们能接触到的历史纪录和教育题材都是在讲述物质匮乏的时期,但其实并非主流,更不客观。
并且在古代能够成为一名学子,完全是因为家庭以及周遭的各方面条件还不错,否则哪里有精力和心思去读书呢。
所以这句话并不是告诉弟子要珍惜粮食,饮食要节约、节制。当然这是对的,但并非是弟子规的这句话强调的。
总体上来说,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在群体活动中,作为弟子注重饮食习惯和礼仪的养成,要重视饮食的规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