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组-Sasa-第四次作业

3组-Sasa-第四次作业

作者: Sasa_tongyue | 来源:发表于2018-05-01 23:08 被阅读0次

《非暴力沟通》

R 阅读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有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愤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自自身。

I:对原文片段的理解

1. 感受来自我们内心的需要和期待。

2.听到不中听的话就好比受到批评指责或攻击,应对攻击,不闪不避自甘受罚会伤痕累累;觉得有理奋起反击却往往两败俱伤;避其锋芒保全自己,虽无伤却因为受到攻击而委屈;以柔克刚,化干戈为玉帛,则皆大欢喜。应对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应对的方式,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感受。皆大欢喜是最好的结局,但前提是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包容。

3.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及两者的关系,从而明白自己的感受来自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可以正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可以理解他人需求与期待,而不需要通过去指责他人去获取。

请写出A1和A2!

【A1】

在生活中,越是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和他们说话交流越锋芒毕露,很多话一想到就会毫无顾忌的脱口而出。先生回来晚了没及时知会,一进门就会遭到我一连串的责备:“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有必要那么拼命的加班吗?都不说一声,就顾着自己……”父母娇惯孩子,实在看不下去时,也会责怪:“都是你们惯的毛病、以后不许……”

有些话就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自己说时不觉得怎样,可自己听到一些不顺心的话时,感觉同样很糟糕。比如:自己费尽周折买来的名贵滋补品,用来孝敬父母,可得到的确是一堆抱怨:“这东西有什么用啊,就是骗钱的,吃起来这么麻烦,l就只知道乱花钱。”又或者和先生倾诉自己遇到的委屈时,得到的却是:“你干嘛这么斤斤计较,你已经已经很幸福啦,就知足吧。”如此对话,最终都是不欢而散,双方情绪都会受到影响。

【A2】其实这样消极的表达方式,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甚至是引起矛盾的导火索。明白了这些后,应该尝试着改变固有的沟通模式,不能只是宣泄情绪,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最初真实想法与感受,另一方面表达自己的需求,仅此而已,就够了。对方能清晰接收到我要传递的核心内容,而做出相对应的回应。

如先生回来晚了,在不知原因的情况下,自己本能最初的反应是担心与不安,我可以按需表达:这么晚回家也不提前告诉我,害我担心了一晚上,我辛苦做了一桌子菜都反复热了好几次了。”先生听到后明白了,我是担心他,而且看到我辛辛苦苦准备了那么一桌子饭菜,自己多少都会有愧疚感,自然也会理解我的不安与情绪。

父母娇惯孩子时,我需要的是就事论事,而且不当着孩子的面来交流这些:“妈妈,我知道你看着孩子磨蹭半天也没把衣服穿上很着急,担心他这么冷的天会感冒,你是爱孩子的。不过,孩子现在已经具备了自己穿衣服的能力,虽然穿不太好,但是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正因为不熟练所以要多练习才行。如果您担心他会感冒,下次我会提前把空调打开,这样就不用担心了。”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肯定了老人的一番好意,又表达了自己的需求,还解除了老人的顾虑,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自己的好心被当成“驴肝肺”时,同样也需要合理表达:“爸爸您这么说,我真的很难受,这个东西是我托朋友花了好多精力才弄到的,看到您最近身体不适,我朋友父母用了这个效果很好,想给你们试试,才买回来的。如果确实不适合,我下次不买了就是,不过在没尝试之前还是希望你们先试一试,或许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糟糕。”

一句好话可以打动人,一句不好的话会伤害人,好好说话,踏实做人,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组-Sasa-第四次作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zf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