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世上走的这一遭,就是用一生在与人和事打交道,我们的喜怒哀乐也因着周围的人和事的变化而变化。有人说:任他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这虽说是一种境界,却也难以到达。所有的喜怒哀乐,究其原因,其实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自我认识的两大途径来源于自我反思与他人评价。
前两天拜读到小丫的一篇文章《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我们在讨厌什么?》,文中大胆正视了自己由于别人的行为引起的情绪反应。而最后分析得出,讨厌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反思,通过反思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当前的状态。
当然,自我反思中还有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做测评,比如MBIT性格测评。但如果真的做测评就能给自己定性,那人性也就不存在复杂性一说了。我们在测评中发现,同样一个人,隔一段时间测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这有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真实状态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另一种可能是,只是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虽然在测评中告诉自己要客观要以第一反应去判断自己,但总是趋向于去选择自己的目标状态,所以就会出现本身是一个内向的人I,测评结果却是外向E。然后大家就会觉得茫然,或者觉得测评不准。但想一想,朝着理想目标做出来的选择,虽然与现实不太相符,但也是自我认知的体现。
自我反思很难让我们全面的看清自己,而外部评价填补了这一缺口。
突然有一天,我就被小丫拉来做反馈官。我一头雾水,但在小丫一通激情描述美好未来后,知道这至少是对我的一种肯定,于是怀着欣喜忐忑的心情接受了。但我自己仍是不明所以的, 不知道自己身上什么特质让小丫觉得我适合做反馈官。就像经常你的老板极其信任的对心虚的你说:“没问题,我看好你”一样。这就是外部评价帮你看到了你自身难以发现的特质。
很多时候,外部评价由于单个视角导致不够准确, 只能当做参考,所以我们总会对别人说:“你根本不了解我”。这个“别人”有时甚至是你的父母,配偶。
正如作为反馈官,在群里贴出自我介绍后,要求挑战者们自行选择反馈官组队,而我是那个到最后都未召集起队伍的人。固然群里的大咖太多——有的是拆书专家,有的是国家运动员,有的是跨界达人,但我的标签确实不够吸引人,似乎更倾向于一种自嘲式的自我评价。而这个短短的自我介绍,却决定了别人对我的评价。大家会想,如果我选她,那我从这样一个普通的人身上,到底能获得什么。
这个事情促使我进一步探索自己——一定要在某个方面做到极致,才能拥有具备吸引力的标签。否则,自己永远会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千万不要被外部评价限定了自己,因为自我认识本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动态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