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前辈、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老先生对美学研究的再一次整理,在聊天的过程中给予青年朋友们美的启示。作者在亲生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美学,理解美学,而不是空洞地谈论美学理论。

一、怎样研究美学。1.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很大的欠缺。2.要掌握马列主义,一切从具体的现实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彻底清除公式化和概念化的恶习。
二、美的本质是什么。作者以《巴黎圣母院》为例叙述自己不仅为故事情节感动,也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使他坚定了一个信念:现实生活经验和文艺修养是研究美学的必备基本条件,艺术必根据自然,但并不等于自然,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比如那个丑陋的敲钟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谈人。对于人的研究,到了19世纪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学者摒弃了机械观,而采取了有机观,前者源于牛顿的物理学,是把人的心理功能,看成可以任意拆卸与组合的零件,代表人物有康德,后来来自生物学和有机化学,把人的心理功能看成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生命的整体,代表人物有歌德。
四、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主要是借助一些生理学的知识,来分析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模仿的问题。活动人体中的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比如李白的《蜀道难》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愈《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琴音犹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仿佛荡漾。节奏悄悄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而正确的朗诵,使得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绪的变化发展。
移情作用,观念联想,所谓移情作用之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意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一路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移情作用,观念联想,所谓移情作用之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意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一路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移情作用,内模仿。即在内心演绎戏剧,书法等。美既要有一个客观对象,又离不开欣赏者与评价者。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五、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形象思维确实存在,不单是文艺创作中,就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运用的,单是形象思维也不一定就产生文艺作品。在文艺创作方面,尤其是在酝酿和修改阶段,为了适应实际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往往穿插使用。他认为文艺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是一种客观事实,不能因为强调思想性而否定形象思维。
六、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艺术和美感一样,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是主客观的统一体。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前者如建筑雕刻和绘画,写静态。后者主要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叙事抒情写动态。而语言要通过符号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语文是文学的利器。提高语言基本功渠道多种多样,举办朗诵会等。第1条,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看到一点就行。第2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第3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绝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提倡速写,也就是微写作。
七、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高尔基在《我怎样学习写作》里说的最好,在谈到像巴尔扎克,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果戈里这些古典作家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的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追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再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
八、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艺术创作的公用不外是抒情、状物、叙事和说理。文学的特长是叙事,叙的是“在行动中的人”,在情境中的人。这在当代的中国小说中,提现尤广,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体现的就是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一方面,典型人物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九、弦外之音。文艺作品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就是偶然。“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和高度的自由,表现出巧妙。作者在文末还提到了劳动和游戏的关系。提出学习美学的三方面要求:一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有自信心,三是有良好的思维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