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刚读小学一年级时候的第一节作文课,就是让写一篇自我介绍的作文。
我不知道,一个自我介绍还能写出什么花来。我简单自报了家门,再无下文。心想,其他同学也应该就这样了。那种感觉形容起来合乎“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有类井底之蛙。然而我的小同学们,脑洞大开,写了好多扣题的跑题的作文以自我介绍。颇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味道。着实让幼小的我汗颜了一把。
从那时候开始,伴随着成长,我逐渐意识到,我缺乏写作的天赋。天赋,与生俱来的东西,强求不来的。这么想,至少让我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地接受“文采”这东西,对我而言,不存在的。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
在此之前,我听过太多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书山有路勤为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云云。不过貌似都没有对我形成较大的触动,直到我看到上述那句话,它犹如盘活了我之前麻木的认知。尽管我对于写作依然像是站在岸上学游泳的人,但我开始看那些在水里游泳的人了。看久了,自己也忍不住产生想游的念头。
我试着读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书,然后偶尔写一写自己的一些经历、对一些事不成熟的认知。有时候借来别人的书,看到自己喜欢的文章,会手抄下来。我记不清那样持续了多久,那是我自认为象牙塔生涯最写意的一段时光。后来种种原因我把用笔记录表达自己见闻、感观的兴趣爱好丢掉了,只是还是会看一些喜欢的文章或者书籍,但都很少了。
如今回想起来,颇感遗憾,如果当时能把那份写意保持下来,或许我现在是个文艺青年也说不定…就在我叹惋之间,耳畔似响起曾学过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的佳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句话的本义已经被我“好读书,不求甚解”地忘掉了。我讨巧只取了字面上的意思,既知过往遗憾,与其叹息当时可惜,不如现下将丢一旁的笔再拾起来。其实,未为晚也。
这寥寥几百字即做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