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这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欣赏借鉴别人的不同,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还是因不同而产生恐惧,指责他人或者攻击自己?
我是后者,因为不同让我恐慌,而恐慌之中,为了保证安全,必须分出对错,不是对方错就是我错了。觉得对方错,我会去指责,背后是期待对方可以认同我;觉得自己错,我会攻击自己,背后是期待可以融入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但我的行为,都会让我离自己的期待越来越远。当我想攻击自己时,是我拥抱自己的最好时机,这时的我需要自己的理解和支持,与自己和解,我不需要成为别人,我也不需要做到别人所谓的全部的好,我只需要做我自己,用自己舒服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连接。
丛非从的书中讲到,我们建立关系通常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个需求,冲突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冲突发生了,不是去纠结谁对谁错,谁更好,而是退回来看看彼此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昨天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让我有了自我攻击,通过自由书写我看到了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好的,方式可能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但这并不代表我就错了,我就不好了。我们给出东西,别人接不接?关键在于对方,取决于人家是否需要,是否喜欢。
当别人不接受时,不是我错了,而是对方不喜欢。要允许对方的不接受,同时呢,如果依然想送,可以与对方去沟通,去确认对方的喜好或者去观察他的需要。
当别人给了我们不喜欢的东西时,我们依然有选择,是抱怨对方的不用心或者攻击自己的我不好。又或者直接表达我喜欢,都是可以的。另一种选择就是,我看到对方已经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理解别人的用心,去感谢这份用心。
因为做了什么,给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收到了什么。同样的一份礼物,有人收到很开心,他收到的是礼物背后的祝福和用心,有人收到很生气,他收到的是你给的我不喜欢,你不重视我。
我们输出自己的观点,同样是送礼物,我的家人间,输出观点是强制的,大声的讨论,恨不得把自己认为好的,灌进对方的脑袋里,大有敲开对方脑壳安进去的架势。为什么要这样呢?背后可能有个逻辑,你认同我,你和我一样,我们才有连接,才亲密。
人都是因为相同才产生连接,但我们忘了,争论时,我们在否定对方,正在破坏这份连接。不如退回来看看,我们为什么不同?是否可以借由这份不同,彼此更加了解,一起成长。
昨天哥哥和爸爸争论,关于爸爸在抖音看到关于农村养老金的问题,爸爸说政府不作为,哥哥说抖音不可信,双方争论不下,突然一个瞬间我抽离出来看他们,爸爸希望养老金多些,感到更安全,比子女给的钱更安心,他希望那条信息成真,满足安全感。哥哥希望爸爸不要轻信那些,因为信了却得不到,爸爸会生气,哥哥希望爸爸开心养老。
彼此的背后都是浓浓的爱,说出来的全是否定,看着可爱的爷俩,我终于可以接受他们的这种沟通方式。小时候,对于这种冲突,我是害怕的,会搅进去参战和调停,这样会让争论升级。少了我的参与,他们的争论很快停止。
这件小事(是的,现在对于我是小事),让我知道,对于观点层面的不同,我可以绕道去期待和需求层面,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一致性,让这个一致让我们连接,让观点的不一致扩充我们的认知。
让不同存在,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在不同的人之中找到相同的部分,产生连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