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处理能力
写作是一个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而推动这个转化过程的是你的信息处理能力。所有的输入都不会直接成为你的素材,而是要先经过你的大脑处理。你处理成什么样,素材就是什么样,写出来也会是什么样。
什么是素材处理能力?我认为是筛选、归纳、提炼的能力。
一
识别筛选
怎么高效处理信息?第一步是识别筛选。
你处理不了所有信息,也不需要处理所有信息,这是识别筛选的内在逻辑。
1
学会筛选优质信息
你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能处理的信息也是有限的,所以要优先去处理那些更优质的信息。
2
学会识别信息性质
我们在处理信息的时候,要一边看一边识别信息性质,比如这个信息是事实、理由还是观点、结论。
识别信息的性质是为了更好地吸收。
3
学会按需求来筛选
不是所有的素材都适合我们的写作主题,也不是所有的素材我们都能运用得当。学会甄别素材,找到适合的、能被自己运用的,这是最重要的写作素材处理能力。
有些素材很精彩,但对我们的写作主题没有帮助,这样的素材就要被排除。
二
归纳整理
你写文章处理素材时,要一边找素材一边分类:哪些是核心论点,哪些是分论点;哪些是案例,是哪一个论点的案例;哪些是原因,分条列举;哪些是外部因素,哪些是内部因素;哪些是第一阶段,哪些是第二阶段……分类的方式非常多,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确定即可。
三
提炼总结
提炼总结是对信息的终极处理。你读一个故事,有何感受;读完一篇文章,学到了什么;看了一场电影,得到了什么等,这些都是对输入信息的提炼总结。
如何提炼总结?
第一,归纳法。归纳是指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式。
第二,演绎法。演绎是指从共性到个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式,即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演绎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从今天开始,不要把信息处理能力模糊地理解为思考,所谓信息处理是指对信息的识别筛选、归纳整理和提炼总结。
重新定义写作能力
从写作形式上重新定义写作能力
一
日常沟通,尤其是微信聊天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就是说话。”其实反过来也是如此:说话也是写文章。你对别人说话,实际上是在脑子里进行碎片化写作。写文章是输出思想,说话也是;写文章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说话也一样。
日常沟通是最常见的写作。你可以一天不写字,但你很难一天不说话。
如今社交媒体发展迅速,微信聊天是我们日常沟通的主要途径,是最轻量化的写作。
写作其实就是沟通能力,一对一沟通是最初级的,如果一个人微信聊天都聊不好,那写作肯定是个问题,所以也要把微信聊天当成一个训练。
二
职场中写总结、邮件、发言稿等
工作中一切需要写点东西的情况,都是你很好的写作练习机会,比如写申请、邮件、总结、发言稿等。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东西,很多人都写不好。
一个人只要踏入职场,就几乎绕不开写作,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职场中强制性的写作需求去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你学到的写作技巧也可以用来优化职场写作。
三
发布社交动态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动态,比如发朋友圈、微博、知识星球等。你用几句或几段文字进行吐槽,发表感想,记录生活的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而且是公开写作。因为你发的东西是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获取关注,否则你没必要公开发布。
四
随时在内容平台上写评论
我们平时都会活跃在各种内容平台上,比如看公众号、刷知乎、看豆瓣、听音乐等,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一个事物的态度和评价都可以写下来。比如看完一篇文章、听完一首歌,可能都会有评论的冲动。你可以把这种冲动理解为写作的冲动,完全可以借助这种冲动写点什么。这也是日常的写作训练。
你可以养成写小评论的习惯,可以是观后感,也可以是对内容的评论,还可以是对某个观点的解读,甚至是反驳。带着这样的目的,你阅读时会更认真,吸收效率也更高,这些都会反过来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不要把写作狭隘地等同于坐下来写文章,所有沟通和表达都可以被视作写作,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总结的四点,写作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