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比热映时,刘同发了一条微博说,一直以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的是比尔盖茨的发家史。此微博上热门,大概是很多人都这样以为的。
一个国家的文学水平似乎是与其历史长度成正比,提及美国文学,我只能狭隘的想到海明威、马克吐温、德来塞,再加上大学知道的菲茨杰拉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似乎很伟大,可是没看过。马克吐温的印象就停留在幽默上了。德来塞的巨著《美国悲剧》太长看不下去。坚持读完的《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并无感到特别之处。后来看到一则评论说德来塞的小说公式就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悲剧”,好像确实如此,主题永远是爱情,结局永远都不是善终。
忽然发现大学的外国文学因为老师的原因,所谓的外国文学课变成了莎士比亚作品赏析,仅有的一学期过去,我们对世界文学的了解并无半点进步。
得知《了不起的盖茨比》当然是因为村上春树,大概很多中国的读者都是如此。在他不止一次的提及此作品的伟大之处后,某次逛书店看到顺便拿下。不过我向来是看书如抽丝,在买书当晚翻阅了几页便将其搁置书架之上,只到一年后即将毕业,我看到此书又要被拍成电影,场面极其奢华,为了看电影,又抽时间将其看完。
看小说的第一遍总是流于情节,忍受着作者颇多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后,终于看完了小说,完全无感。
这也是一个悲剧。
听到最多的概括都是包括当下流行词,屌丝、女神、高富帅。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大概就是屌丝以为自己拥有了金钱就可以得到女神,为了女神终于变得富足,可是就在美梦似乎要成真之时,为女神而丧命,且无怨无悔。嗯,备胎命。结局是女神和高富帅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不知道倘若真有在天之灵的话,作者看到中国读者们的这些想法会如何反应,会不会嫌弃我们的理解太过简单粗暴?还是会欣喜我们领会到其精髓?哈哈
电影看到半小时,莱昂纳多终于出现了,小说中那一抹充满着理解与信任的笑意让我哭笑不得,去年还在看泰坦尼克3D,他还是一枚美男子。今天再在荧幕上,果断大叔的节奏。个人觉得这一段多少有点向莱昂纳多年轻时期致意的感觉,小说中似乎并没有如此详细的描写年轻时候他们的爱情。同样是站在楼梯口,同样是仰慕的眼神看着女神,已然看到岁月的痕迹。最后那个柔和的笑意不得不让我感慨岁月是一把杀猪刀。
时光是把杀猪刀当然忽略掉外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叔的演技的,特别是在Nick邀请Daisy前来做客,Gastby的种种行为都让人忍俊不禁,这似乎也是在观影中唯一听到笑声的一段,而这种笑意并不是在看喜剧时发出的哈哈大笑,而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会心的微笑。即将见到梦寐以求的女神,心中忐忑不已,所有的刻意在我们看来都只能用滑稽来形容。
电影中五个主演在一起的片段总是透漏出一种诡异,这种氛围多是用眼神来传达,同样也看到这群人的演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Nick第一次到Daisy家做客,Tom大谈《有色帝国的崛起》,有人说这是作者对美国种族歧视的寓意,不过完全没想到,只是在电影中那片充满煤烟的地方,工人大多是黑人,他们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层,看着开着豪华跑车上流社会的人们飞速驶过,留给他们的只是一阵阵的尘烟。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得不到任何的享受。而上流社会的人们却在大谈他们将如何颠覆白人社会,真是莫大的讽刺。Tom的滔滔不绝被电话铃声打断,突兀的电话铃声让剩下的四人面面相觑。在电话铃声第二次响起的时候,Daisy也离席了。耶鲁大学的文学系教授在提及这一段时,讲到作者经常将静态的事物描绘为动态。这里电话已经变成了一个人,尽管晚餐只有四人参加,但是谁都不会忽视仍有第五个人的存在,一而再的电话铃声提醒着众人那第五个人的存在。这个人就是Tom的情妇Myrtle。当然那个老师认为《有色帝国的崛起》就已经是晚餐的第五个不速之客。我这种境界依旧理解不了,所以只能产生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他们五人一起去纽约,在房间里Tom与Gastby交锋,Tom的咄咄逼人,Gastby忽然大怒,Daisy犹豫不决,Nick与Jordan面带尴尬。诸多面部特别镜头,眼神的交汇什么的,真是不会让人失望。
我是因为电影的场面华丽才坚持去看3D的,Gastby豪宅夜夜笙歌,人潮涌动让我想到春运的火车站,真是毫无美感可言,也难怪Tom用三教九流乌烟瘴气来形容。
我蛮喜欢电影的结局,在Daisy的电话铃声中,Gastby中枪而死,这就和《致青春》阮莞的死亡一样,带着欣喜而死。尽管Gastby早已听出Daisy的声音充满了金钱的味道,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继续他的美梦。这个结局好过Gastby得知Daisy选择Tom,美梦幻灭,哀莫大于心死,最后只能是虽生犹死,生不如死吧。
至于奢侈,好像很多人都会拿小时代与之相提并论,然后继续对小时代大加批判,比如那条爱马仕的围巾频频出现之类。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Downton Abbey》刷新了大家对于贵族、上流社会的认识,连于亭也说,你们可以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lady,如何成为一名淑女。可是真正的贵族说他们的用餐准备会比《Downton Abbey》中的更为精致,我们这种普通人看到Carson用尺子测量餐具的位置时只能惊叹。
美国人拍摄上流社会的精致生活,包围着的永远是名牌,而且这些名牌更多是来自欧洲,不知道英法真正的贵族看到这些暴发户的炫富会是什么思想感情。美国人也很喜欢拍摄曼哈顿中心城区,帝国大厦、第五大道、华尔街、中央花园……《Sex and the City》、《Gossip Girl》甚至可以成为纽约的宣传片,这大概在我们国家是难以想象的,如GG最后一集纽约市市长前来客串,奥巴马也在演讲中提及GG。
同样《小时代》许多场面都可以成为上海的宣传海报,比如很多拍摄外滩周围建筑的画面,很多人说2比1进步了,如果1是一张张的PPT的话,那么2可以勉强称为MV。不过《小时代》在中国的待遇要比GG差的多,尽管我觉得小时代的情节比GG好多了,至少男女主角没有排列组合的烂睡。如果顾里和简溪、林萧和顾源、南湘与卫海这样排列组合一下,我才会说真是烂片。哈哈哈~话说如果真的要炫富的话,顾里生日就应该在某个会所的某豪华包厢,圆桌上都是稀有动物,以及喝着特制茅台什么的,这才是中国式炫富啊。
所以真要用炫富来排列的话,那就是中国的郭敬明好不容拉到那么多名牌的赞助,绘制着一个属于自己的上流社会的美梦。美国的巴茨·鲁赫曼则是用更多的名牌更豪华的阵容告诉你这才是真正的上流社会。而布莱恩·派西维尔则用还原20世纪初期的方式告诉土豪们贵族是这样的,他们不用名牌,他们定制服装,以穿着祖上传下的衣服为荣。
那真正的贵族是什么样子呢,嗯,看看英国的皇室就知道了。再说皇室贵族什么样子关我屁事啊。
唔,总之,个人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任何名牌,场景好看就够了,何必一件件的剖析到底是哪家的设计,价值多少。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导演是用这些名牌为演员为电影增色,而不是让它成为一个话题吧。当然它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话题,一部好的电影也会成就一个名牌,比如1974年的盖茨比之于阿玛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