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必须明白,我们是在为社会而不仅仅是在为自己培育孩子。
在对孩子优秀品质的期待中,100%的家长都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位有责任感的人。
然而事实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多少家长只是希望孩子对家长自己的意志负责呢?
何为对家长自己的意志负责,俗称听话。
大人说啥,孩子都听,都服从,这是当家长的最喜闻乐见的,如果养孩子那么轻松,家长们睡着都笑醒了。
可是孩子又是那样有自我意识,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满心期待一一探索;
我时常看着我家两孩子为了新发现而喜出望外的表情时,深感羡慕,那是孩子才有的天真和热情。
然而,有多少孩子如此的天真和热情常常被家长的“不要···”、“不准···”给断送了。
1、
孩子们想到姑姑家玩儿,但是因为姑姑家有两条大狗,爷爷特别不放心孩子安全。
今天孩子提出要去姑姑家玩的时候,爷爷又反对了,理由:二娃感冒还没好,等会儿上去又拿冰糕给他吃;还有那两条狗······各种不放心。
作为当妈的我,老人对孩子身体和安全考虑,我完全理解;
说实话,老人的担忧时长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假妈妈”,难道作为母亲,我不担心孩子的身体和安全吗?
结果本来准备孩子们去玩的,就变成我陪孩子们一起去了。
出发前,我先和孩子们讲好规矩—“今天去姑姑家不吃冰淇淋”。
这样,孩子能去,老人也放心一点点。
2、
姑姑家的院子有树,弟弟想爬树。
祖祖看到紧张了:“不要爬,等哈摔着你。”
弟弟开始跃跃欲试,祖祖:“跟你说不要爬呀,摔到了咋整嘛。”
顺便严肃地跟我说:“跟他说不要爬,管到哈嘛。摔倒了不得了。”
我用手搭在弟弟肩膀上:“妈妈小时候也爬树,以前妈妈的外婆家外面院子一排树,所有小朋友都会爬,你准备爬哪棵树试试?”
弟弟指着其中一棵树,
我便开始教弟弟爬树,脚需要怎么踩,手要用力,然后再后面辅助他。
他爬得可开心了,爬上爬下乐此不疲。
爬上去还对我说:“妈妈,赶快打119,我下来不到了。”
戏精。
3、
小侄儿在姑姑家院子里一个小石缸搞水玩儿,看得出来他对这缸水和水里的荷叶充满兴趣。
小侄儿爷爷:“不要搞水,等哈衣服打湿了。”
我看小侄儿完全不听他爷爷说什么,小手放在水里一晃一晃的。
我在他面前蹲下:“宝贝儿,这是水缸里的水,水是不是很凉快呀。”
他笑扯扯地看着我,手又去试探荷叶,我:“这个是荷叶,在水里生长的,绿油油的叶子,你摸摸看。”
他又摸了摸,水里晃一下手拿了出来,我牵着他的手,甩了甩水:“我们把手上的水甩一甩,不然衣服会打湿。”
小侄儿甩甩手,就别处晃荡去了。
晃了一圈又回石缸旁,准备再来,小侄儿爸爸赶紧说:“豆豆,嘿,不能搞水!”然后就把他带开了。
我相信上面3个小案例,作为爷爷、祖祖、小侄儿的爸爸都有自己考量,而且这样的考量并不是错的,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我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他们会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恼怒而沮丧,反而会不断试探大人的底线,讨好或是反抗。
不让孩子们去姑姑家,孩子们会对我说:“妈妈,求求你嘛,让我去嘛。”
不让孩子们爬树,孩子们赌气:“哼······”,然后不停缠着我。
不让孩子搞水,小侄儿还不太会表达,他会一次又一次走到水缸旁,试探。
我希望孩子与我沟通时,是尊重自己的。
他们应该知道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决定,也有能力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作为养育者,往往喜欢借助自以为是的权威把一些严格的规定强加给他们家庭,严厉地要求孩子,威胁到孩子的独立,甚至剥夺了他们的独立。通常的结果似乎是唤起了孩子身上的反抗情绪,唤起了孩子对记忆中责罚的报复,使得孩子变得败坏或任性。这样,孩子也将对自己的行为不负任何责任,因为他们认为:困难不是自己的事儿,是需要别人为他们克服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