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一年级的试题讲解视频。主要是对一道他称为易错题的讲解。题目是这样的,左上角挂着一个日历,日历上的标识是11月5日星期一。一位老师模样的讲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有雨,运动会推迟3天再开。"问题是,运动会星期几开?
看这个视频,不管是题目的设计,还是视频的讲解,我感觉都有点问题。
首先是题目的设计,运动会推迟三天再开,不推迟的时候运动会是什么时候开?
根据他的意思应该是,运动会本来是今天要开的,但因为今天有雨,所以运动会要推迟三天再开。
有没有可能,运动会本来是明天要开的,但因为今天有雨,所以推迟三天?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一年级的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他可以想象出任何一种可能性。作为数学题,一些关键条件,必要条件,还是明确一些为好。
要考察什么知识点,要考察什么技能?要心中有数,尽量指向关键点,不要因为一些可能的歧义影响到解题,影响到考察的准确性。
除了出题的问题,还有一个是讲解的问题。
视频讲解说,这道题主要考察间隔多少,怎么求的问题?
间隔多少?中间有几?这种问题在一年级中可以作为一个试点来考察。
但要考察这个知识点,出这一道题是否恰当?这还是可以斟酌的。
假设所有一年级的同学面对题目都能正确理解题意,那是不是就能正确解答呢?
按视频里面的解法介绍,应该会有很多小朋友掉坑。视频里强调,这是一道易错题。正确的解法应该是,星期一,再间隔三天,也就是要星期五举行。照他的解法,事实也应该有很多同学会做错。
不要说一年级的小朋友,就是我,看了一眼,我首先想到的答案也是星期四,就算看了视频的解释,我也觉得星期四比他说的星期五更为贴切。
为什么是星期四呢?
本来是星期一要举行,现在因为下雨,要再推迟三天举行。让我们的生活习惯,我们的习惯说法,就是再过三天,星期一再过三天就是星期四了。
看到这一道题,我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我们让学生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作业设计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应该有这样的一个目的,一个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点,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一个是为了考察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可以高于实际问题,但一定不能背离实际问题。那样会让学生不知所措。甚至会培养出一批特别钻牛角尖的孩子。
所以个人还是觉得这种问题没有必要出。包括像这种,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这道题其实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答案,就是最小的一位数是1。但我还是觉得没必要考。)
在双减政策下,出题者更应该心中有学生,眼中有生活。出的题目尽量精简,尽量准确。可以出一些变式题,但不要一味地追求新奇,追求易错,让学生在云里雾里中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