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言文课堂:文言文里的“小屁孩”

文言文课堂:文言文里的“小屁孩”

作者: 葱花儿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05-14 12:06 被阅读0次

    一提到“文言文”,很多同学就会想:哎呀,这些文章都是老头子写的,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嗯,的确,大多数文言文都是老头子写的。可是,再老的老头子也曾经是一个“小屁孩”呀,他们也曾有过自己的丰富多样的童年生活呀!——一些人还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写进了文言文了,让我们今天读起来都觉得忍俊不禁。不信?我们先来读一篇:

    事有小而不忘,思之不可再得,与人言生感慨者。忆三四岁时最喜猬。猬刺如栗房,见人则首尾相就如毬,啼时见猬即喜笑,以足蹴之辘辘行。获乳兔二,抱而眠,饲以豆叶,不食而死,哭之数日。八九岁独负筐采棉,怀煨饼,邻有兄名中哥,长一岁,呼中哥为伴,坐棉下分煨饼共食之。棉内种芝麻,生绿虫,似蚕而大,捻之相恐吓,中哥做骇态,蹙额缩颈以为笑。

    这是清朝的史震林在《西青散记》里写的一段文字,请你自己先来读一读——虽然是文言文的样式,但清浅得很,很像我们平时读的白话文。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中有一些事情,虽小却难以忘怀,让人常常回忆却难以再得,和人谈起来总不免发出感慨。回想起来,我三四岁的时候,最喜欢刺猬——刺猬看见人就把自己团成一个球,那样子简直就是一个毛栗子。我哭的时候,只要看到了刺猬马上就会破涕为笑,用脚一踢,那“毛栗子”就骨碌骨碌地滚起来了。还有一次我得到了两只小兔子,喜欢得不得了,连睡觉也抱着它,每天用豆叶喂它,可兔子一口也不吃,饿死了,我为了这事连哭了好几天。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八九岁的时候我背着筐去采棉花,怀里揣着烤饼,邻居有一位小哥哥叫中哥儿,比我大一岁,我叫他和我一道去,坐在棉花下一起掰开烤饼分着吃,我们把饼上的芝麻种在棉花里,居然长出了一种绿色的虫子,像蚕,但略大些,我们捻着这虫子互相吓唬着玩,中哥假装害怕的样子,缩着脖子、皱着眉头逗我笑。

    同学们,我们读着这样的文章,是不是觉得和我们的生活很像呢?读到“中哥做骇态,蹙额缩颈以为笑”这句,我一下子想到我们三年级时学过的一篇课文《金色的草地》,里面说我和弟弟在蒲公英草地上玩——

    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其实,这样快乐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为什么不用手里的笔把它记录下来呢?有一天,你长大了,会发现,这些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是“小而不忘,思之不可再得,与人言生感慨者”。

    《西青散记》里还有一段文字也很有趣味,是转引他的朋友王澹园对幼儿生活的一段记述,我们读读看:

    迩者幼儿学步,见小鸟行啄,鸣声啁啾,引手潜近,欲执其尾。鸟欺其幼也,前跃数武,复鸣啄如故焉,凝睇久立,仍潜行执之,则扈然而飞。鸟去则仰面囒哰(lán láo)而呕呢,鸟下而复然。观此自娱也。

    意思是:近来常常观察小孩子——小孩子学走路时,见小鸟在地上蹦蹦跳跳地啄食,啾啾地叫着,于是伸着手悄悄地走过去,想抓住小鸟的尾巴。小鸟也聪明得很,欺负他年纪小,并不飞走,只是往前跳了几步,继续啾啾地啄食。这小孩子呆呆地看了很久,又要去捉。小鸟忽然一下子飞起来了——只剩下这小孩仰着脸,小嘴一动一动地仿佛在说些什么。——我们读着这段文字,眼前有没有出现一个萌萌的小孩子的样子?

    这是宋朝人画的《秋亭婴戏图》的局部,两个小朋友在玩的玩具叫做“转枣磨”

    还有些“老头子”饶有兴致地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傻事“——

    予三五岁时最愚,夜中见星斗阑干,去人不远,辄欲以竹竿击落一星代灯烛。于是乘屋而叠几,手长竿撞星不得,则反仆于屋,折二齿焉,幸犹未龀,不致终废啸歌也。

    这是清朝舒梦兰《游山日记》里的一个“插曲”,意思是说:我三五岁的时候最“傻”,晚上看到星斗横斜,离人不远,于是想用竹竿打落一颗星星当作灯烛用。于是爬上屋顶站在一个几案上,拿长杆子打星星,一下从屋上栽下来了,摔断了两颗牙齿,幸亏当时还没有换牙,否则现在就要“狗窦大开”了。

    哈哈,同学们,我们选的这几段文字都很质朴,并不太讲究文采,算得上是“我手写我口”的典范了。我想,只要同学们肯写,也能创作出这样的文章。

    我读过有一位叫梁漱溟的老先生的一本书——《朝话》,里面有一篇文章讲到儿童问题,说,大人写的文章,总有一定的“套路”,往往写得中规中矩,读起来一点趣味也没有;而小朋友写的文章呢,想什么就写什么,比较自由,读他们的文章也觉得很好玩,有意思。——我觉得这话说的很好,也是我的切身感受。

    所以啊,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先不要想着“如何写”,要放开笔,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把自己生活中最有意思的事情记录下来,千万不要被各种“写作方法”拘束住自己的心,从你们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文字就是最好的文章。

    你们或许不知道,还有一些大作家、大文豪还专门在模仿你们小孩子的口吻写作呢!譬如,鲁迅先生的《怀旧》——这是我最爱读的文章之一,原因就在于,鲁迅先生对于小孩子心理的描摹太生动传神了,虽然是一篇文言文,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晦涩,好玩得很!

    这是一个清朝的读书郎~可以想见,鲁迅先生当年也是这幅样子,哈哈

    吾家门外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岁实如繁星,儿童掷石落桐子,往往飞入书窗中,时或正击吾案。一石入,吾师秃先生辄(zhé)走出斥之。桐叶径大盈尺,受夏日微瘁(cuì),得夜气而苏,如人舒其掌。家之阍(hūn)人王叟,时汲水沃地去暑热,或掇(duō)破几椅,持烟筒,与李妪(yù)谈故事,每月落参(shēn)横,仅见烟斗中一星火,而谈犹弗止。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家门外有一株桐树,高约三十尺,每年结果实的时候,累累的果实就像天上的繁星。儿童扔石头砸落桐子,往往飞入学堂的书窗,有时正好砸到我的桌子上。一个石头扔进来,我的老师“秃先生”就要出去训斥一番。桐叶有一尺大小,白天被太阳晒的有些憔悴,到了晚上就舒展开,像是人伸开了巴掌。家里的守门人王老头常常打水泼在地上去暑气。有时摆上破桌椅,拿着烟筒,与李老太太讲从前的事。每到月落星横的时候,仅能看见烟斗中的一个小亮光,他们还在继续聊天呢。

    彼辈纳晚凉时,秃先生正教予属对,题曰:“红花。”予对:“青桐。”则挥曰:“平仄弗调。”令退。时予已九龄,不识平仄为何物,而秃先生亦不言,则姑退。思久弗属,渐展掌拍吾股使发大声如扑蚊,冀(jì)秃先生知吾苦,而先生仍弗理;久之久之,始作摇曳(yáo yè)声曰:“来。”余健进。便书绿草二字曰:“红平声,花平声,绿入声,草上声。去矣。”余弗遑(huáng)听,跃而出。秃先生复作摇曳声曰:“勿跳。”余则弗跳而出。

    意思是:他们晚上纳凉的时候,“秃先生”正在教我对对子,出的题目是:“红花。”我对:“青桐。”秃先生挥手说:“平仄不对。”让我退下去。当时我已经九岁了,根本不知道平仄是个什么东西,秃先生也不肯告诉我,唉,姑且退下去吧。自己想了半天也没想出门道,偷偷地伸手拍大腿发出“啪”的声音——好像是在拍蚊子,其实希望秃先生能发现我这么无聊,但先生并不理睬我,很久很久,他才发出摇曳的声音说:“来。”我健步走过去。先生在纸上写了“绿草”两个字,说:“红平声,花平声,绿入声,草上声。去吧!”——我来不及认真听,跳着就跑出去了。秃先生又用他颤抖的声音说:“别跳!”我赶快装作规矩的样子走出去了。

    予出,复不敢戏桐下,初亦尝扳(bān)王翁膝,令道山家故事。而秃先生必继至,作厉色曰:“孺子(rú zǐ)勿恶作剧!食事既耶?盍(hé)归就尔夜课矣。”稍迕(wǔ),次日便以界尺击吾首曰:“汝作剧何恶,读书何笨哉?”我秃先生盖以书斋为报仇地者,遂渐弗去。况明日复非清明端午中秋,予又何乐?设清晨能得小恙(yàng),映午而愈者,可借此作半日休息亦佳;否则,秃先生病耳,死尤善。弗病弗死,吾明日又上学读《论语》矣。

    我出去后,不敢在桐树下嬉戏。以前我也曾扳着王老头的膝盖,让他讲传说故事。“秃先生”每次都跟过来,严厉地对我说:“小孩子不要恶作剧!吃完饭了?怎么不去温习功课。”稍稍顶撞他几句,第二天他就用戒尺打我的脑袋,说:“你恶作剧这么有本事,读书怎么这么笨?”唉,我们这位“秃先生”大概是把书斋当作报仇的地方了吧?——所以,我渐渐地不去找王老头了。况且明天又不是清明、端午、中秋,我有什么可快乐的呢?假如明天早晨能得一点小病,午后病就好了,可以借此机会休息半天也不错,否则只能期盼“秃先生”病了,最好是死了。不病不死,我明天又得上学去读《论语》了。

    明日,秃先生果又按吾《论语》,头摇摇然释字义矣。先生又近视,故唇几触书,作欲啮(niè)状。人常咎(jiù)吾顽,谓读不半卷,篇页便大零落;不知此咻咻(xiū)然之鼻息,日吹拂是,纸能弗破烂,字能弗漫漶(màn huàn)耶!予纵极顽,亦何至此极耶!秃先生曰:“孔夫子说,我到六十便耳顺;耳是耳朵。到七十便从心所欲,不逾这个矩了。……”余都不之解,字为鼻影所遮,余亦不之见,但见《论语》之上,载先生秃头,烂然有光,可照我面目;特颇模糊臃肿(yōng zhǒng),远不如后圃(pǔ)古池之明晰耳。

    助读:第二天,秃先生果然又考我们《论语》,头摇摇晃晃地解释意思。先生又近视,所以读书时嘴唇几乎碰到书上了,像是要咬那本书。大人经常责备我顽劣,说书没读到一半,篇页就大半零落了,他们根本不知道先生这呼呼的喘息,天天吹拂着我的书,纸能不破吗?字迹能不模糊吗?我即使再顽劣,也不会把书折磨成这样吧!

    秃先生说:“孔夫子说,我到六十便耳顺;耳是耳朵。到七十便从心所欲,不逾这个矩了。……”我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书上的字被秃先生的鼻子影遮盖住了,我根本看不见,只看见《论语》上面是先生的秃头,折射着灿烂的光芒,几乎可以照见我的面容,只是我的影子非常模糊臃肿,远不如后院池水照出来的清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言文课堂:文言文里的“小屁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lo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