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童解《论语》之孔子拍棺系列01-为谷而穀耻

童解《论语》之孔子拍棺系列01-为谷而穀耻

作者: 游梦僧 | 来源:发表于2020-09-11 08:51 被阅读0次

    第14篇宪问第0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邦无道,,耻也。”

    【杨伯峻译文】宪问耻。孔子说:“国家太平时,可以当官;社会黑暗时,当官就是耻辱。”

    【钱穆译文】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先生说:“国家有道,固当出仕食禄。国家无道,仍是出仕食禄,那是可耻呀。”

    【李泽厚译文】原宪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政治清明,领薪水;政治不清明,领薪水,这就是耻辱。”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译文】原宪问关于“耻”的问题。孔子说:“无论是‘邦国有道,政治清明’之时,还是‘邦国无道,政治黑暗’之时,学道之人如果不是为了推行道而是为了那份俸禄来做官,为谷而穀,那都是可耻的。”

    【详解】这句话,查看了很多资料,竟无人解释得通,更别说透了。三大家说的更是搞笑(李之解更是让我惊谔),莫非“政治清明,大道行之”之时你屁颠屁颠的跑出来吃香喝辣抱香揽玉、“政治黑暗,大道不行”之际你又拍拍屁股回家养猪,置万民于不顾,就不可耻了?!可笑可气。

    孔子的君子之学,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特别是对于做官的,需要“仁而爱人”……也就是说,追求的是忘“小我”,而求“大我”的。孔子是圣人,但为什么不容于他所在的时代——周游列国,广而告之,但却没人鸟他。为什么反而后世的朝廷反而对他大加尊崇呢?!那只能一个解释:对孔子的君子之学,正而解之并实行的话,对统治是不利的;曲而解之且藉其“圣人”大名,则可大获其利。但当时来说,孔子活着,一者不能把他的学说曲解而为所用(那是交版权费的,呵呵),再者,暂时还没人曲解成一套为统治者可用的学说系统。等孔子死了,直到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4),董仲舒才完成了“曲解而为用”这一“历史使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序幕从此打开。

    好了,话不多说了,继续“证解《论语》”,只叹千年孔子万年误!

    回到本章,看到这句话,真的很晕。邦无道,穀,耻也。”,那“邦有道,穀”呢,没说,是荣是耻啊?如果也是“耻”,那“邦有道无道”,“穀”都是“耻”的,那是不是所有“君子”都不做官了,回家卖红薯最好?!如果是“荣”,那么就是说“邦有道”我才可以“穀”,“邦无道”,为了“不耻”我就得打包袱走人了……真如此解,才真的是无耻至极——世道好的时候,你就嬉皮笑脸地做官拿钱;世道不好的时候,你就回家抱老婆,这不是无耻,是什么!而这样解法,那孔子真的不单单是最无耻的人,更是言行不一的“小人”——自己都说了自己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了,还周游列国贩卖自己的理想,以推行自己的道。但,真的是这样吗?!

    对不起,孔圣人永远是圣人,他不是无耻“小人”。而是言行一致之“君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君子学之学者”是积极入世的,孔子不避世,其弟子多为相为官官之人。

    那这句“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应该怎么解才能把上面所言兼而顾之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其实这句话很简单,简单得你想哭,只要你能站在“君子”的角度来看,要解这一句看似神经兮兮话就手到摛来了。

    “穀”,通“谷”,指“俸禄”,古代以谷物计俸。如《荀子·王霸》有语“穀禄莫厚焉。”引伸义为“为官”。此句中的“穀”,一众人包括大师级别的都译为“为官”,我只能说:“对,但只对了一半!”此处两义皆取,应该译为“为了俸禄而为官”,也就是说“为穀而穀”,这,无论是“邦有道”还是“邦无道”之时,对于有追求的君子来说,都应以之为“耻”的,君子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追求“仁而爱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要使到“不智”的社会变成“不愠(不郁结)”的社会。故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说。于现代来说,就是你为人父母官,就要为民请命,为民谋福。

    那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不简单点,直接说:“穀,耻也。”呢?《木兰辞》中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诗句,一看这诗句,也是很让人抓狂: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的翻译是:“将士(将军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其实这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这里把“邦有道,穀”和“邦无道,穀”分而述之,也即是把“邦有道,为官卿”和“邦无道,取俸禄”分开,形成互文,是为了强调“应以‘为俸禄做官’为耻”。

    有人说:“从论语的大逻辑来说,‘修’是手段,‘治’是结果。按这逻辑来说,国家有道是治国的效果,也就是修身有所成,这样,为官取得俸禄,则是心安理得的;如果国家无道,那是修身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这样你还去取得俸禄,就是可耻的。”我说,一个国家的有道与无道,治与不治,不是一个人能左右得到的,孔子也是很明白什么叫做“独木难支”,在《论语》中也有“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所云。有宁武子这个大咖在,邦一样可以从“有道”变“无道”,难道说是宁武子修养不够?如果不够,为什么之前所治就可使“邦有道”?!君子可治一郡一县一城,但不可能是一邦,你可以使”一郡一县一城“有道 ,但你无法左右一邦。“君子思不出其位”,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应份之事,管好“一郡一县一城”足矣,至于一邦一国是否有道,就不是你所能左右的了,何耻之有?!。正基于此,孔子也希望“有朋自远方来”、为了共同的志向与理想一起努力的,这也是他为什么广收门徒的原因之一吧。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死后,原宪就逃到草原大泽之中。子贡此时却做了卫相,于是套车骑马,浩浩荡荡,拨开荒草,进入穷巷,前来拜访原宪。原宪穿着破衣旧帽接见子贡。子贡感到羞耻,说:“夫子岂病乎?”原宪道:“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了非常惭愧,怿怿而去,终身为自己说错了话而羞耻。由此可见,孔子的话对原宪影响之深。此处更加说明”学道而不能行”是“病”,是可耻的。《论语》中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说,也就是说“君子”应积极入世,以“弘其道”为己任。

    【原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

    【游梦僧译文】原宪问关于“耻”的问题。孔子说:“无论是‘邦国有道,政治清明’之时,还是‘邦国无道,政治黑暗’之时,学道之人如果不是为了推行道而是为了那份俸禄来做官,为谷而穀,那都是可耻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解《论语》之孔子拍棺系列01-为谷而穀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lv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