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有篇文章《虽有佳肴》,其中谈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很好的阐释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此外《兑命》中也谈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句话很好的论证了“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不过在最早的时候它是指教与学发生在一个主体身上,大多指的是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其他人的主体。
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接收到很多知识,这是他获取知识并消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学生有帮助其他人学习的能力,通过给其他人讲解知识,他又重新温习了所学知识,从而起到了巩固的效果。这就是最早的“教学相长”的关系,是适用于一个主体的关系。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相长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它不仅仅适用于学生本人,而且延伸到教师身上。现在更多的是适用于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教书育人,做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一方面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通过自学、进修、培训、网络技术等途径提升自己,储备大量的知识,这就是教学相长的“学”。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要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或者说用学生能学会的方式教,这就是教学相长中的“教”。
但是“教”与“学”之间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还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疑惑,也有迷茫的时候,但可能在教授别人的时候,这些疑惑变能迎刃而解。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新的疑惑,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掌握也会更加牢固。所以教与学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学习不教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教不学就会感到疑惑。这大概就如同《论语》中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实“教学相长”不仅仅适用于师生,它适用的范围更广,作为社会性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技能,也需要不断的传授给其他人,所以教学相长的主体早已发生变化,而且人们对其理解也更加深刻,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对于学生而言,教学相长的确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很多学生认为教其他学生学习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且影响自己的学习,这种思想是不对的,所以老师有必要纠正学生的这种思想,让他认识到“教学相长”的内涵,并运用于实际的学习中,相信成绩一定会所有提升。
这就是我关于教学相长的理解,并且我发现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之后,无论是自己主动学习知识,还是给学生讲授知识,我都会有眼睛一亮,顿悟的时候,我明白这就是将知识融会贯通了,这也促使我对知识领会的更透彻了。
教即是学,学即是教,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