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的地方,就有路;有路的地方,就有行;有行的地方,就有苦;有苦的地方,就有甜;有甜的地方,就有梦……
有句话说得好:“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站着不动,永远是观众,想到,做到,才是王道。”---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我不能,而是我本可以。
我想西班牙作家保罗-柯艾略的寓言体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欲向读者传递的寓意大概也是如此。人生因为有目标而变得更有意义,因为拥有使命和完成使命的过程而变得更加充实,因为使命的实现而变得更加美好。
本文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精准地交代了作家的身世背景,相信没有作家独特而丰富的人生历程,就很难造就这部思想寓意度极高的小说。
其后详略有致地梳理了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诸要素,为文章后半部分的叙述作较为完整的铺垫。
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以“这是一个关于追逐梦想的故事,一个听从自己内心,勇于行动,为实现梦想不懈坚持的故事”这段话语开启自己对于这部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一件事情让梦想无法实现---对失败的恐惧”,它揭示人们在追寻自己的天命时,会面临选择,放不下已经的拥有,更会害怕不确定的未来。如笔者所言---“阻碍我们达到梦想的最大阻力不是挫折,不是敌人,也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我们自己”。
小说中牧羊少年苦苦追寻的终点,恰恰正是他出发的起点,这使他意识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其实是这段寻找宝藏的经历,这段经历说明生活对于追随自己内心的人真的很慷慨。
本篇文章的标题“山的那一边,是远方”所表达的含义应该就是:不要让那座高山阻碍你的梦想、你的天命、你的未来。推荐品读。
( 晴望有雨)
大卫·桑杜姆的 《我会一直跑,直到太阳下山》,是一本抑郁症痊愈手记,作者写的正是自己,一个深受抑郁症困扰者的亲身经历。
这些年“抑郁症”成高发趋势,不知道有多少人或多或少正承受着抑郁症所带来的痛苦和挣扎。
大卫把这些真实的情绪感觉,全部写出来。让许多人得到共鸣。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内心深处仿佛有一根鞭子不断催促我们前进,追求完美。但这种持续的压力和期望,有时会让人郁郁寡欢难以承受。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一一个抑郁症的恢复过程。你将如何面对和克服心理压力?
怎么说呢,看到结尾你会发现。大卫只是有了勇气,从无法接受、自卑到认可、接纳抑郁症的存在,再到以自己的方式与之共生,寻找一个平衡的状态,和平共处。
文中的“我”虽然是阅读着书中主人公大卫,产生的同感共鸣,故而不时对照自己的心理状态,近距离讲抑郁症具体的种种状态。好在,时间和阅读不离不弃,终于能接受这一切,独自挺过来。
这个世界上被检查出和未检查出的抑郁症患者有很多,还有些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而在苦苦挣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他们,多一些宽容和温暖。推荐。
《金瓶梅》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兰陵笑笑生,但关于其真实身份,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尚未有定论。该书的创作年份,大致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
作品在文学上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亦有颇多争议和敏感性。引起了后世很多文人的兴趣和探讨,成为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文本细读、详解,到后世亦有不少的精彩点评故事。
小说中的“李三”和“黄四”,在《金瓶梅》中,并不是主要角色,由于《金瓶梅》的篇幅庞大,人物众多,不可能每个角色都有深入的描写和背景介绍。
关于张竹坡对《金瓶梅》的点评,他确实对这部小说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通过详细评点,揭示小说的深层寓意和艺术特色。
本篇属于精读文本,有细致的故事人物创作分析解读,同时可见参考了很多资料。
经过细读、前后对照,参阅资料,笔者发现了人名“李三”这一出明显的笔误,且加以分析:从“李智”和“李三”在全书分布看,小说的前期,作者喜欢用“李智”,后期偏爱“李三”。
其实这本书,历史上不断被人润色和修改,但是这个笔误得以保留,没有被后来的修改者修正,这是个明显的逻辑纰漏。
这里可以看作是团队创作的一个证据。
如此细读考究,值得推荐。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9473/6eb6e0504c4ff20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