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鱼苗写作嘉年华」第一次课的作业,让写写自己与写作的故事。
以下是我与写作的渊源。
与写作第一次结缘是读初一时,《还珠格格》第一部热播。我们上课下课放学都在讨论它,不仅看电视剧,还会买书偷着看,为此,没少挨批,班主任也没少没收。连着两部让这部剧在当时的国民热度非常高,第三部还没出,市场上就充斥着很多第三部的版本。记得那时,有同学买到第三部的书,明知道是假的,一个班还都会传阅着看。但那些版本都写得太烂了,于是我和我的一位好朋友实在读不下去,便开始尝试自己创作第三部《还珠格格》。
我们的创作热情异常高涨,虽然内容已经忘记了但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记得创作的快乐。我们还编写了番外人物,名叫《玲珑格格》,甚至为它编写了“剧本”,找了班里几位同学,在操场上演上一小场。那些幼稚的“action”,那些不停的“NG”,那些飘荡在操场夕阳下哈哈的笑声,至今回味无穷……
转眼高一,恰逢我们学校60周年校庆,我在征文比赛中写了一篇围绕校庆主题的微小说,拿到最高奖特等奖。这也是我目前写作的最高荣誉。这篇小说从构思到下笔到润色到交稿一气呵成,那种感觉就像在格外闷热的夏天仰头喝了一瓶冰镇雪碧,痛快淋漓。
回想起来,这些,都是写作带给我的快乐。
只是那时思想狭隘,不明白写作是什么,以为写作是作家才干的事儿。我的梦想又不是作家,所以自然与写作这件事断了线。
直到公众号的兴起,大量信息告诉我,普通人写作也能挣大钱。突然想到自己在这方面也有“辉煌时刻”,嘿,我也能写啊。结果提起笔,面对键盘一个字也敲不出来的尴尬,我才知道,我与写作早已断了缘分,就像曾经的老朋友十多年没联系,突然得知她发达了,想跟她叙叙旧,人家一脸淡漠地问:“你谁啊?”
对比曾经的“才思泉涌”,现在简直是“死水一潭”,为此我很痛苦,为了急于“恢复”这项技能,我开始报大量的写作班。
这时的“写作”已然成为我变现的“技能”,我热衷于研究各种写作技巧,妄想找到写作的套路,希望走捷径直达目的地---变现。
但很快我就发现,解析过一篇又一篇的十万+,注重着套用着惯用结构,想破脑袋想出一个又一个金句之后写出的文章只是空洞的堆砌,形式总是大过实质。
更过分的是,我连话都说不清楚。在微博上与人的观点之争,要么抓不到关键点,要么逻辑混乱,要么只会为别人动辄几千字流畅又精准的表达疯狂点赞……
尤其看到一些“深度好文”,一边拍大腿叫绝,一边好羡慕这些对文字运用自如的作者们。
我很焦虑,失望,也很怀疑自己,我为什么学了这么多技巧,连“吵架”都还输啊?我好像一个哑巴,喊破喉咙,也只能啊啊啊啊啊!(没有歧视哑巴的意思)
直到遇到鱼苗,我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路已走偏,搞错了重点。我写作的初衷是表达不是变现呀,套路当然也有,但如果只练招式,那只是一个空壳,就像练武功,没有扎实的蹲马步,最多只是花拳绣腿,一招就被打趴下,所以写作,要写要练要磨要慢要坚持要脚踏实地。
所以,我为什么要学习写作呢?
为了battle过别人的快感;为了看过一部电影后不再只能评论一句:“好看!!都给我去看!!”;为了能够通过写作深度思考,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对这个世界有更多层次的理解……最后也是真希望有一天,自己写出的思想深刻、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环环相扣、文字精准的文章能够拍响,别人的大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