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娃两岁左右吧,开始讲绘本故事。买了大量的绘本,孩子也很有兴趣,成天缠着大人讲故事。
一直都是这么讲的:和孩子一起打开书,一页一页看过去,照着书上的字念给娃听。
以前没有思考过这样讲故事有什么问题,也是偷懒吧,把书上的字读完就算完成任务了,有时还会不耐烦地少念一些字。
时间长了,每当打开书,孩子都会马上指着书上的字催促大人快念。有时讲过好多遍的故事,想让孩子自己说说,发现很难引导,基本都被拒绝,勉强答应了,也是结结巴巴说不上几句。
孩子已经四岁多了,怎么连个故事都还讲不好?我这才意识到出问题了。
和孩子他爸反思了一番,觉得可能是原先讲故事的方法不恰当,又讲得特别多,给了孩子一个不好的模式,限制了表达能力的发展。
单纯地照书念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被动输入过程,是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最省力,但是孩子没有主动参与进来,收获很少。好的讲故事方法应该是启发式的,以孩子为主体,引导其观察图画,想象内容,让孩子也有观察思考的过程。
后来,看了一些相关书籍文章,做了一些方法上的改动。
第一步,看图说说:打开书本,先让孩子看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人物、景物等
第二步,看图猜猜:看完一遍后,让孩子猜猜,这本书可能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孩子大胆想象。
第三步,大人讲故事:大人念故事,让孩子听听跟自己想的有哪些不同。
第四步,自己编故事:展开想象,一起讨论下故事还有哪些其它可能。
这样操作的好处在于,每一步孩子都是主动参与的,而且自己说的机会比较多,特别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有利于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习惯。
坚持了一段时间,开始阶段是比较难的,孩子只能说个只字片语。但是坚持下去,效果还是显著的。感觉比较明显的是,孩子观察力想象力都提高了。
前几天带娃出去玩,孩子突然指着天上说:“哇,天上有一条龙呢,它在飞,还有一匹马,它从边上跑过来了——,哇,好奇妙,我太喜欢了!”(想象力真丰富)
常常从绘本故事里想到其他问题。看了“宇宙探秘”系列,会问“妈妈,银河系会不会像人一样慢慢变老?它变老是不是要好多好多年呀?到底要多少年呢?”看了“人体结构”会想“小孩子的骨头是怎么越长越长的呢,它会一直长吗,什么时候停下来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只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必定会激起孩子积极探索的热情,而这,应该是一切学习的源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