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有时我会把勺子掉到地上。”
老人说:“我也一样。”
孩子悄悄地说:“我尿裤子。”
老人笑了:“我也是。”
孩子又说:“我总是哭鼻子。”
老人点点头:“我也如此。”
“最糟糕的是,”孩子说,
“大人们对我从不注意。”
这时他感觉到那手又皱又暖。
老人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谢尔·希尔弗斯坦
今天介绍的绘本是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的<爱心树>The Giving Tree.
出版于1964年,问世50多年,在美国“最畅销儿童读物榜”中名列第14位,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截至2011年全球销量高达850万册。
作者.jpeg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从前有一个大树,他很爱一个男孩儿,给他苹果,一起玩秋千,做迷藏,累了男孩就在树荫里睡觉。
时光流逝,男孩长大,渐渐有了各种需要;要钱,大树给了他苹果去卖;要房子,把树枝给他去盖;要离开去远方,把树干给他做船;
最后它只留下了树墩,让这个已经老的走不动的孩子坐在上面休息.最后的最后,大树很快乐...
end.jpeg简单的故事,却带来巨大的影响。Wiki这样描述:这本书是史上最有争议的童书之一,This book has been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most divisive books in children's literature",焦点主要在书中两位主人公: 大树和小男孩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无私奉献的正面性,还是过度奉献(abusive relationship) 的负面性。
而对于关系的主体,也有多种诠释:
比较常见的是母子的关系,从不计较回报的母亲和一直获取的孩子;
宗教解释为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的上帝、和子民的关系;
我比较认同的是从环境出发,大树代表了大自然母亲,而孩子代表了人性。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棒的负面案例;
另外也有从友谊角度,强调了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1979年的时候,Jackson和Dell改写了这个故事,起名<另一棵爱心树> The Other Giving Tree. 描述了两棵树相邻而居,一棵是上面的爱心树,最后变成了树墩;另外一棵树则选择拒绝,没有给这个孩子苹果、树枝和树干。故事的最后,树墩很伤心的看着那个变老的孩子坐在了另一棵树的树荫下。
争议、真实、有力,是这本书成为经典的原因。
你的看法呢?
参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Giving_Tree
https://www.jstor.org/stable/41404822?seq=1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39633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7/23/c_1123161943.htm
-Think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