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93632/37f935f13f4c7084.jpg)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大器晚成》,这本书告诉我们成功要趁早的文化不见得对,大器晚成是基本的事实。
从神经学、脑科学、社会学等角度综合来看,无论青年、中年还是老年,每个年龄段都各有优势,都有成功的可能。
作者里奇·卡尔加德,是《福布斯》杂志的发行人,他的工作就是找出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制作形形色色的排行榜,对于少年早成还是大器晚成有着深刻认识。
1.听书笔记
01)年轻是个优势,中年是一种更大的优势。从出生到老去,每个年龄段都会获得某种相应的、其它年龄不具备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所有人都可以大器晚成。
02)20岁的时候,反应特别快,认知处理速度、学习和记忆能力达到巅峰。20岁以后,把不同的知识经验融会贯通的能力最好。25岁左右,前额叶皮层彻底成熟,能更好地控制情绪。
03)25到35岁时,短时记忆能力最突出。45到55岁时,社会理解能力达到巅峰状态,非常擅长跟人交流沟通。65岁以上,对语言类知识的把握能力会达到顶点。
04)战略性撤退:要多做尝试,尽早知道哪些事是做不了的,知道能力局限,然后在这些事情上果断撤离。
05)创造新的舒适区:在自己的能力版图内,找到一个更有性价比的事业。
06)建立空档期:留出一段时间,不带任何目的的到处尝试。去尝试以前想做,但没做过的事。
2.听书感想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现在的人,出名和成功都想趁早。
你看媒体上多少神童、多少青年才俊、多少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
《福布斯》出了40岁以下的精英榜,这还不行,后来又整出了亚洲U30榜单、中国U30榜单,这个U就是Under,照这个趋势,估计以后会有U20、U10。
果然,年轻就是优势,才适合享受成功的鲜花和掌声。
可是这本《大器晚成》说出了另一面,年轻有优势,中年也不差劲,甚至更有优势。
作者常年制作福布斯标准,更明白评选背后的门道,从U40到U30,他更清楚背后的运作意图和舆论导向。
当然了,也更清楚整体的状况,毕竟这种评选,只是给媒体、大众看一个侧面,而非全貌。
出名要趁早,成功要趁早,是教育机构引发焦虑、智商测试划分人群、评优评选大行其道、媒体推波助澜,这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个现象,存在即合理,但是不怎么正常。
就像职场35岁门槛,其实也是用人单位的一刀切、媒体的大肆渲染、职业培训机构的引导、职场人力红利的弊端,诸多因素相互影响下的一个怪现象。
35岁以上就没有价值了吗?到退休的这漫长岁月就为职场或社会拖后腿了吗?并不是吧,现实中有那么多的中年人在体制内外发光发热,成为中流砥柱。
所以,我们没必要为年龄焦虑,毕竟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独特的优势。
如果你还年轻,一寸光阴一寸金,请一定要珍惜体力和脑力充沛的年轻时光,多学习、多锻炼、多体验、多创新。
努力让这段年轻的岁月没有白白浪费,能够物超所值,为个人一生奠定厚实的基础,如果能成名、成功,也是一种幸运。
如果你已经青年,想必已经摆脱了年轻人的单纯轻率,开始步入社会,见识真实世界,很多场合和机会,都是自己成长的契机,多学习、多担当,请抓住一切可能努力成长。
相信在现实生活的历练中,你能更快成长,摆脱一些想当然,开始明白何为现实,一个人应该如何自立、如何做事。
如果你已经中年,或者说临近中年,那么不要沮丧,也别气馁,更不要陷入所谓的中年危机,因为你进入了人生的黄金阶段。
中年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认知进入巅峰,对于工作,中年人有更丰富的经验、更强的抗压力,对于社会,中年人有更深刻的洞察,可以发挥更广泛的协作作用。
明白定位,搞清楚中年的独特优势,才能内心安定,才能方向明确,往前走得更笃定。
放下成功的焦虑,打破年龄的偏见,把握好当下时光,做好眼前事,未来不会差到哪去。
与其焦虑不已,深陷在没有年少成功的懊恼中,沉浸在人到中年的失落中,不如主动拥抱当前年龄的优势,接受岁月的馈赠,努力提升自己,发挥独特优势,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人生是不同阶段衔接而成的旅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风景,我们尽情享受就好。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