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小城
“客来小城,巷子寂静
客来门下,铜环的轻叩如钟
远天飘飞的云絮与一阶落花……”
――题记
听着童年骆驼队的摇铃声,辗转中经过这座暮色中的小城。
淡,又清的秋凉,在割麦黄的高潮落下后,才从热情中褪变出温和之态。有人说,今年,秋天来得迟了……
黄昏无际的蓝蔼中,小城涌进了大批麦客。他们风尘仆仆的来到这里,脸上略显沧桑的痕迹,扎脸的胡子有些许凌乱着。小时候,每到这金秋时节,小城都要更热闹几分。他们一个个坐在主家的青石台阶上,用手卷着旱烟猛的吸上几口,便又卸下一天中满身的疲惫。
招他们来的主家,续续端来了几碗油泼辣子面摆在小木桌上,与麦客们几番客套话后,麦客们便端着碗大口吸起面条。吃起来那劲道是一绝的,一个字――香!小城的特色食品便是这种油泼面。制作十分简单,也不耽搁时间,农忙时做刚刚好。我知道这面是才割下的新麦子磨的面粉,这面富含的蛋白质等营养,可以让劳作了一天的他们,及时恢复体力补充能量。不过这只是他们暂时的歇脚,割麦的黄金时间不过那么一半个月,而今晚貌似是他们的别离宴。因为麦子已经七零八落地割的差不多了,明天只要在割半天,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吵闹中,不经意间就已沉沉睡去。
第二天早夜,初阳正在渗入左邻右舍,细碎的阳光打落在小城的每个角落。按时辰,木纹桌子上会放了几碗清茶,小城人是极会品茶的,像老人说的可以追随到上一辈,但小城并不种茶。这里商人来往较多,所以有着许多好东西。话说回来,等麦客们吃完饭后,就会一人端一大碗,大半碗用来喝,会让一天内保持头脑清醒,不会经常打盹,剩下的就在青石上磨刀时用。常在割上几天麦子后,镰刀就会变的钝。早晨起来啊,就的先磨磨。把清茶喝到口里,再一口喷在刀身上,磨起来就更滑溜了。
轻微的风,似有若无的吹着,金黄的麦子被附着的重量压弯了腰,穗子在炽阳下微微低下了头。小城的田地多在山地上,不平的地里藏着陡坡。今天要割的就是在一山脊梁上的一处,地面略有些往下倾斜,小块小块的各自为营。可这并难不倒麦客分毫,七尺的汉子们,腰里别着镰刀,嘴里叼着一麦杆子,先审视一遍,就分工明确的开始割了。
明晃晃的太阳下,麦客用他们熟练的手法收割着。大致是左手先抓住一把麦子,在离根一寸处,用右手拿镰刀快速割下。整个过程只需要几秒钟,不到一分钟便割了许多,此刻就要用麦杆来扭成一股绳,立马把割下来的麦子绑好,竖放在割过的地上。麦客们就这样持续的快速收割着,这是在与老天爷抢收成。若运气不好,几天连绵的秋雨,便可以让麦子烂在地头。
中午时分,主家们会提来用罐子酿的麦酒,用背篓装着些早上才蒸的白馍,和一些自制的榨菜。只有中午休歇时分,他们才会卸去割麦时的严肃神情,换上一种随心的笑。吃着白馍,喝着麦酒,麦客们大声谈论着马上就要回家了,满是皱纹的脸含着笑意,喝的泔畅淋离,竟唱起山歌来:
麦子遍山黄嘞,你来请我,我来割
汉子的汗啊,流不尽呐
挣了钱来哎,给我的娃子花一花啊~啊!
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小城的四野。急盼回家的麦客们,喜滋滋的领了工钱,便用大拇指蘸着口水数了一遍又一遍,叠放在最贴身的地方。满心欢喜的吃完了散伙饭,与主家客气的告辞后,他们一大伙男人,一齐去了小城东南面。
说来,在小城东南有一个有名的二里街,里面是五花八门的商铺,小城的集市就在那儿。脚下是青石板路,街的左面一律是买小吃食的,右面则是买茶叶杂玩等商铺。麦客们先一齐去买小孩吃的零食,有一种叫蓼花糖,家里孩子特别喜欢吃。这种糖样子像鼓槌形,金黄色的表皮里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松软、味甜、酥脆!不过有点贵,他们还是拿出才挣来的钱,一人各买了两三斤。想到自家孩子回去后看见的开心样,什么都值了,他们说:“出来吧!挣个钱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嘛”,便又都笑了。
还有种小城的特色小吃,“炕炕馍”又叫芝麻饼,是一种圆形或长方形的烙饼。馍上面粘满芝麻,饼上每隔指许,剁有似断非断的刀印。不顽不软,脆酥喷香,特别适合没了牙齿的老人吃,这也是一群汉子的细心之处。他们还去了隔壁的衣料铺,各自为自己的媳妇选了一块好看的布料,回家可以裁制新衣,给自己的媳妇儿穿。最后他们才去了茶铺,为自己称了一斤茯砖茶,一种喝起来特别清香的茶。把这些全都装好,麦客们就夹着包袱,又是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不过,这次他们的脸上露出着憨憨的笑。
麦客跟着晃动着驼铃的商队,一起出了小城的门,湛蓝的天空,在微风的吹佛下更明净了。
客来小城,银铃声伴着久久未停歇的回音,由近而远,由远而近。
2017.6.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