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牛人学习的好处很多,其中一个是,他能带你从一个新的角度看问题,我们身边很多熟悉的现象就不一样了。
比如,我们熟悉又陌生的Google。
今天,我整理「得到」app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中,关于Google的五个小故事,跟随吴军老师一起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近距离看看这家伟大。
01 免费和方便
有人说,「Google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挣钱,后来搜索广告做成功了,才找到商业模式。」
用这种说法描述Google的商业模式并非完全错误,但它非常片面。
2000年左右,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互联网公司基本上死光了,剩下的大多公司都在萎缩。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却注意到,EchoStar公司的事业却在蒸蒸日上。
一次,佩奇看完EchoStar的报告对公司其他员工说:
你们看到了吗?EchoStar的东西其实都不是自己的,它不会做卫星,因为它们是买来的或租来的;它自己不制作电视节目,而是从媒体公司授权获得的;它也不做卫星接收器(圆形的锅)和电视机顶盒,前者是从中国买的,后者是从摩托罗拉定制的。
它做的事就是把电视节目送到终端用户家里。但是,就是这么一条,它就值上百亿美元。
不知道EchoStar的想法和佩奇是不谋而合,还是佩奇从EchoStar那里受到了启发。佩奇发现,只要把互联网的内容送到千家万户就行了,至于互联网的内容是谁的并不重要。
更具体讲,在互联网时代,让所有人很容易免费上网,并方便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东西到公司,必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之王。
今天,Google 的服务已经超越互联网索引的内容,但是 Google 所有的服务至今仍遵循这个原则,这是 Google 商业模式的核心。
02 Thank God,It's Friday!
Google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叫做 「TGIF」,它是英语 「Thank God,It's Friday」 首字母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感谢上帝,今天是星期五」。
这句话潜台词是,是到了星期五的下午大家都特别高兴,因为忙碌了一周终于可以喘口气,进行休息或娱乐了。
Google 公司每周五下午「固定的幸福时光」,聚会除了交流感情、介绍新员工和通报上周工作情况外,TGIF上最令人兴奋的环节,就是由市场和营销的副总裁科德斯坦尼,介绍市场开拓和销售业绩。
根据Google的传统,科德斯坦尼会站到一个大沙袋上来宣布他的好消息,他不仅会介绍在过去的一周里签下的大合同,包括合同的一些细节,而且会介绍公司的营业额和现金数量。
这些对于任何公司来讲,都是绝对的商业机密,是不应该和所有员工分享的。但是,Google开了个先例。
在Google未上市以前,员工的工资都不高,而手里的股票又无法兑现,这样难以维持队伍的稳定。
Google经常宣布营业额等信息,让所有的员工看到公司的发展前景,可以保持员工十足的干劲,于此相对的是,当时拥有上千人员工的Google,竟然没人把这些商业机密泄露出去。
TGIF是Google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它很大程度上源于创始人佩奇和布林与大家同甘共苦的理念。尤其是在早期,它让每一个员工看到了公司的希望。
(由左至右分别为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及十年担任CEO的埃里克·施密特)
03 Google的大脑杰夫·迪恩
在Google内部,如果你要问最牛的工程师是谁,大家会告诉你是迪恩和他长期的搭档盖莫沃特。
迪恩在Google工作了近20年,成就其实只有个位数,但是每一项成就都足以改变世界,比如他和盖莫沃特一起开创了云计算时代。
还有,他们发明了 MapReduce 技术,这项技术的实质,是用大量廉价的服务器,取代一台超级计算机,让工作的成本大大降低。
现在,《王者荣耀》每天都能产生上亿行的日志,如果没有这项技术,很多互联网公司不得不使用价格昂贵、体积庞大、保养复杂的超级计算机服务器,很可能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产品都没有几乎出现了。
迪恩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我最佩服的是他的「专注」。
作为Google最早的工程师之一,迪恩有很多次机会转成高管,但他从来没有那么做,而是一直专注于技术本身。
他不是学者型的研究人员,因此不会像学术界的计算机科学家那样注重发表论文,但他每一篇论文质量都非常高,被引用数都有几千次,最高的近三万次。
几千次引用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世界上大部分论文扣除自己的引用,引用数都在10次左右,能上百就是优秀论文了。
中国大部分院士成名的论文的引用数通常只有两三百,以发表论文质量高著称的施一公,论文引用数能上千。
04 薪尽火传
佩奇比很多企业家聪明的地方在于,他首先认同公司最终死掉这件事是常态,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考虑如何传承公司的基因和文化,而不是试图维持一个不死的公司。
佩奇认为,企业和生物一样,从小到大,慢慢老化再到衰亡,难以避免。据他了解,全世界只有一种生物可以不死,就是一种海蜇。
这种海蜇在正常情况下,和其他生物没有什么不同,都会生老病死。但是如果刻意用针去刺激它,它会长出新的细胞,然后当母体死亡时,新的细胞会发育成完整的海蜇。
佩奇希望Google能不断创造新的产品部门,这些小的部门就如同那只海蜇新发育出来的细胞,它们最终能够不依赖于母体生存长大。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逃脱大公司的宿命。因此,他利用公司的财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不断尝试新领域的创新。
为此,Google成立了Google风投、X实验室等独立的部门,让它的新业务能够长大成为一个又一个Google。
这种方式,叫做「薪尽火传」——柴火虽然烧尽了,火种仍然留传。
05 你必须以一当百
Google 的创始人和执行官们并不同意「三个臭皮匠能凑成一个诸葛亮」的说法,在他们看来,再多的臭皮匠也起不了诸葛亮的作用。
早期 Google 一共没有几个人,到1999年拿了 KPCB(凯鹏华盈) 和红杉资本几千万投资时,也不过区区一二十位工程师,所以 Google 强调的一直是以一当百。
如果一个求职者不能做到这一点,Google 就不会要,除了之前提到的杰夫·迪恩,早期 Google 的员工个个都是人物。
比如来自中国,在美国拿到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工程师朱会灿,进入 Google 半年,一个人就推出了 Google 的图片搜索。
Google 非技术部门的传奇人物,如副总裁科德斯坦尼是难得的销售天才,他在原来工作的网景公司时,不到一年就将该公司的销售额,提高了两三个数量级。
他跳槽来到 Google 后,马上就创造了奇迹,成功拿下雅虎的搜索服务合同,当时 Google 成立刚一年多,从此 Google 名声大震。
科德斯坦尼为人坦诚,很让商业伙伴信赖,但他的绝活却是虎口拔牙。2003年,雅虎选择了 Google 的竞争对手 Overture 作为搜索广告供应商。
一般来讲,雅虎的日本分公司——日本雅虎,会很自然地会和总公司保持一致。但是,科德斯坦尼居然拿下了日本雅虎的一半生意,这简直可以说是个奇迹。
还有首席律师戴维·德拉蒙德(David Drummond)。德拉蒙德通晓财务和多国法律,而且是非常老道的谈判高手。德拉蒙德保证了 Google 在所有的合同中几乎从来没有吃过亏。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中国上个世纪60年代,鼓励大家:每一个人的贡献是有限的,因此大家要绝对服从组织,对岗位不挑剔,踏实工作,默默奉献。
它曾经影响了几代人,但是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个人价值,个人服从大局的组织原则,与个人价值的作用是不矛盾的,它们都是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集体取胜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