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幼儿园的小男孩,在做贴纸作业时,发现自己难以用手指把贴纸从本子翻出来,就哭着对妈妈说:“等爸爸回家。”孩子的爸爸要出差好几天,孩子的妈妈便说:“我帮你吧,爸爸要过几天才能回到家。”
孩子却拒绝:“不行,只有爸爸才知道怎么贴得漂亮。”
“我们一起想办法好不好?”妈妈建议,孩子仍旧拒绝。
就这样,因为一个贴纸,孩子几乎每天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结果等了一周,爸爸终于回来了,但孩子已经把事情忘记了……
可是,这孩子往后遇到问题时,还是习惯选择等待大人。
“有家长说他家的小孩,3岁就自己动手做手工,不用大人帮,可我们家的孩子却是事事需要帮忙……”等待爸爸撕贴纸的那个幼儿园小男孩的妈妈对我说,“我需不需要从小纠正孩子的依赖习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呢?”其实,经常也有爸妈问类似的问题。
一个孩子从小解决问题的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愿和习惯,将会受益匪浅。儿童发展心理学家George Spivack等人经过研究发现,那些从小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不仅更自信,做事情的自主意愿也很强,并且思维更开阔。他们善于从多个方面思考,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些孩子,无论在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上,都普遍比那些从小依赖父母的人更具优越性。
除此之外,《行为决策学报》也有研究证明,从小养成自主做决定和做事的孩子,未来会表现出较少的焦虑和忧愁。相反,孩子习惯依赖的父母,现在有个新的名词叫“铲雪车式”父母,这些父母习惯包办,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所有困难。结果将是孩子难以独立,父母也需要时刻为孩子的人生开路,父母越努力,孩子越无能。
一位妈妈的育儿妙招
一个3岁的小女孩坐在沙发上吃果冻时,不小心把一大碗果冻洒在沙发上。
小女孩眼神忐忑地看着妈妈:“妈妈,(果冻)洒了。”
“洒了,那怎么办?”
“吃掉。”小女孩说。
这妈妈觉得沙发还算干净,便不阻止,也不急于帮忙。
小女孩用塑料小勺子在沙发上勺果冻时,果冻顺着沙发一直在上面“滑雪”,为了贯彻育儿理念,这妈妈还是忍住了。
吃了一些之后,小女孩抬头说:“妈妈,吃不完”。
“吃不完,那怎么办呢?”
“拿纸巾擦。”小女孩“咚咚咚”跑进厨房抽了一些纸巾,结果因为擦拭时过于用力,果冻被压碎了,沙发更脏了。
“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洗干净。”最后,小女孩掀起一块块沙发的垫子,拿进洗手间冲洗了。
“宝宝真是一个有办法的小能手!”看着干净的沙发,小女孩笑得很开心。
从此,每次遇到问题,小女孩自己会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第一时间找大人了。
父母具体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方便父母们直观查看,幼儿说画了一个培养流程图:
在鼓励小朋友解决问题时,建议父母们把“怎么办”当成口头禅,而不是“我帮你”。这个口头禅的好处,是引导孩子思考,寻找方法。经历多次尝试后,小朋友常常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当发现孩子难以胜任时,父母可以提供一定的或部分的帮助,让孩子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
记得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到野外玩。爱心满满的小雅大声惊呼说:“不好啦,有一只小蚂蚁被困住了,马上就要被淹死了……”几个孩子凑近一看,真的有一只小蚂蚁在路边的一根竹子的断枝里,断枝刚好是一节窄小的竹筒,里面装满了水,断枝的一头还长在泥土里。“怎么办呢?”几个小孩想把手指伸进竹筒,可因为手指太粗、竹筒太细,手指伸不进去。“怎么办呀?”有小朋友问我,我说:“你们想想办法。”
大家想呀想,最后瓜瓜想起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几个孩子把路边的一颗颗小石粒塞进小竹筒,水涨了,最后小蚂蚁自己爬出来了。
富兰克林说过一句经典的名言,他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请教给小朋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