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标签和用户指标,构成用户画像,然后根据用户画像,进行用户分群,可以进一步贴近用户分层。
用户标签
用户标签是基础,即数据层。是通过标签和指标两种数据方式,汇总各类数据,并对同一个用户不同数据源进行合并。
指标:连续型数据,即明细数据指标化,如“过往3个月逾期记录”、“近一个月的消费频次、消费金额记录”;
标签:分类型数据,将客户标签化,为客户打上不同的标签,比如用户的年龄、区域、学历等;
算法预测类标签:统计数据无法直接得出,需要借助于数据挖掘算法得出,例如用户价格敏感度标签,需要利用一系列的统计算法、机器学习预测算法得出。
有了丰富的指标和数据,我们才能更好地对用户进行量化描述。但值得注意的是,未经过分类整理的标签对业务的直接意义不大,需要与业务目标相组合,才能给出实际的意义。
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是底座。是用户标签的抽象概括,通过高度抽象聚合后的结果,一般应用于数据分析、辅助决策。
可以分为个体画像、群体画像。包含了用户的人本属性,如身份特征、行为特征、消费特征、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渠道属性。
特征:基于用户自带属性,如性别、学历、区域、婚姻状况等;
身份特征
行为特征
基于用户本身的行为,如App启动时段、活跃时长、功能使用等;
消费特征
基于消费金额、消费频次、消费周期等;
兴趣爱好
如购买商品类型、品牌喜好、颜色偏好等;
用户画像其实就是对用户“打标签”,从对用户打标签的方式来看,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统计类标签;
2、规则类标签;
3、机器学习挖掘类标签;
用到的算法包括:
1、决策树,是一种分类算法和回归算法,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形结构,树内部的每一个节点代表的是对一个特征的测试,树的分支代表该特征的每一个测试结果,而树的每一个叶子节点代表一个类别。
2、线性回归算法,属于监督学习-回归类,是一种预测性的建模技术,主要是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3、树回归算法,又称分类回归树,该算法既可以用于分类还可以用于回归。
4、K-means算法,也称为K-平均或者K-均值,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将相似的对象归到同一个簇中,是典型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
用户分层
用户分层即特殊的分群方式。结合用户在产品上所处状态作为用户分层的依据。用户分层的参考指标只有一个,就是用户价值。常用的金字塔模型、RFM模型等都是依据用户价值高低进行分层的。// 金字塔,RFM模型。
例如,某信用卡APP更关注平台用户的分期交易行为,通过RFM模型可有效拆分APP用户分期交易的价值高低,进而采取不同的运营策略。
把用户划分为8个群体,从高消费频次、高消费额、最近消费过的重要价值用户,到低消费频次、低消费额、很久未消费的一般挽留用户。
但在做用户客群分析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一切从问题出发,首先要看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或者业务目标是什么?选择的维度要和业务目标高度关联;
2. 维度不一定要很多,达到一定的效度就可以,要保证组间的差异足够显著;
3. 用户分群、分层是手段,是工具,不是目的,对不同人群集合的分析和洞察才是目的。
网友评论